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基金的规模从1997年的66亿发展到2004年超过3000亿的规模,在不到8年的时间内增长了50倍。其取得的业绩也是相当出众的,从2001开始,连续5年(2005年只包括上半年)战胜上证A股指数。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对于投资价值的取向同样起到了引导作用,价值投资成为中国股票投资市场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之一,可以说,这是由量向质变化的一个过程。在我国基金业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以国外的大部分成熟股票市场为对象的研究发现,基金是不能够取得超额收益的,在计算交易成本以后,主动投资的收益是少于被动投资的,并由此渐渐形成指数投资理论。这个结论无疑与中国的现状的是不吻合的。
究竟中国基金业能够连续取得超额收益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主要从机构投资者与一般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交易行为差异和优质股票供求失衡3个方面探讨基金取得超额收益的原因。通过CAPM模型对基金2004年半年报的研究分析和SHARPE指数模型对2004年以前成立的35只主动投资的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与指数基金的业绩进行比较,证实中国主动投资的股票型基金的确存在超额收益。在讨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首先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实际上就是市场对信息的反映程度,有效的市场可以使市场反映了所有的信息,包括了历史的和内部的。所有投资者平等地、无障碍地获得全部市场信息,不可能通过挖掘信息取得超额收益。在交易行为研究方面,引用了行为金融学的部分理论,如处置效应与心理帐户效应,由于对信息的把握程度不同,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与程度不相同。最后通过对基金投资品种的选择与投资理念的挖掘发现,他们使用相同的数学模型,相近的分析方法,对于“好公司”的看法也大概一致,因此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大量资金追逐少量值得投资的“好公司”,“好公司”由于供不应求出现了较高的溢价,而基金通过集中持有也获得不菲的帐面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