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银行业自2005年进行股改,至今已有16家银行成功上市。银行股凭借业绩突出、流动性好的大盘蓝筹股的特点,成为众多投资者关注的重点。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进一步落实,使银行依靠利差收入为主体的盈利模式受到极大冲击。2015年银行业盈利能力大幅降低,净息差大幅缩减,严重影响了股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银行股是否还具有投资价值,预期收益能否实现,这是投资者最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将银行投资价值界定为在二级市场上流通的股票价值,通过对内在价值的评估和股票价格进行比较判断。本文的重点在于对银行内在价值的评估,核心是对评估方法的探索。首先,本文从银行业的特点入手,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经营业务、盈利模式、资产负债结构、风险和监管等方面总结银行业具有的特殊性,从而找到银行投资价值评价的难点,分析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和期权法不适用于银行业评估的原因。从而引入剩余收益模型法,对剩余收益和模型基本形式做以介绍,通过引入杜邦分析体系和对无限预测期的修正对模型的基本形式做以改进,使其操作更加简便、容易。对方法研究的重点在于结合银行业自身特点和影响投资价值的因素,对模型中销售收入、销售净利率和权益资本成本进行修正,从而构建适用于银行业价值评价的剩余收益模型。其次,依据改进的剩余收益模型加以实际运用。以中国工商银行作为案例,从影响投资价值的宏观、微观因素入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全面分析,利用剩余收益模型计算2015年12月31日工商银行股票的理想价值,与实际股价进行比较,进而判断其价值是否被低估。最后,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得出评价结论。市场未能充分反映工商银行当期的真实价值,依据上述分析对投资者和银行管理者提出相关建议,银行业已过盈利的黄金期,未来仍有较强的剩余收益,可选大型商业银行作为投资目标。同时对剩余收益模型做出评价,有其合理性也有局限性,有待学者继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