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癌腹腔种植转移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实验旨在建立胃癌腹腔内种植转移的动物模型,动态观察人胃癌细胞在裸鼠腹腔内不同时间段在腹腔不同部位的种植情况,了解胃癌细胞的易生长部位,为更好地防治胃癌腹腔种植转移,提高患者生存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一定实验依据。方法44只BALB/CA (nu/nu)裸鼠(雄性)随机分组:(1)对照组4只(注射生理盐水),(2)接种人胃癌细胞1天组,(3)接种人胃癌细胞3天组,(4)接种人胃癌细胞7天组,(5)接种人胃癌细胞14天组。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BGC-823(低分化腺癌细胞株),调整细胞浓度为1×107个/ml,备用。40只裸鼠腹腔接种制备好的细胞悬液,每只裸鼠0.2ml。分别在接种胃癌细胞后1天、3天、7天、14天四个时间点处死裸鼠。(1)将肉眼观察无明显瘤结节的大网膜铺片,取肠系膜、横膈膜、壁腹膜(手术处)肝、肾、肺用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行HE染色观察;并采用S-ABC免疫组化学方法,用抗人胃癌细胞EMA抗体检测上述部位有无胃癌细胞种植;(2)测量瘤结节大小、重量和记录部位,用steller评分半定量评定各部位瘤结节大小。结果1.接种1天后肿瘤生长情况:大网膜、肠系膜、横膈膜、壁腹膜、肝、肾都有癌细胞种植,且各部位间有无瘤细胞种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网膜是胃癌细胞最易种植的部位。各部位种植的胃癌细胞EMA均表达阳性。2.接种3天后肿瘤生长情况:大网膜上有瘤结节形成,其他部位肉眼观察未见瘤结节。大网膜和肠系膜上种植率100%,横膈膜、壁腹膜、肝、肾表面有无瘤细胞种植例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接种7天后肿瘤生长情况:大网膜、肠系膜、横膈膜、壁腹膜、肝、肾表面都可见瘤结节形成,大网膜瘤结节直径平均评分为(1.8889±0.0762)分,大于其它部位瘤结节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系膜、横膈膜、壁腹膜、肝、肾瘤结节直径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网膜、肠系膜、横隔膜、肝、肾形成的瘤结节数分别为(13.500±0.897)个、(11.000±0.788)个、(3.600±0.581)个、(2.400±0.339)个、(2.700±0.422)个、(2.500±0.401)个,大网膜形成瘤结节数较多。4.接种14天后肿瘤生长情况:大网膜增殖形成的瘤结节大于肠系膜、横膈膜、壁腹膜形成的瘤结节;大网膜瘤结节直径与肠系膜瘤结节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横膈膜、壁腹膜、肝、肾瘤结节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肠系膜、横膈膜、肝、肾、的瘤结节直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网膜、肠系膜、横隔膜、壁腹膜、肝、肾的瘤结节数增加。结论1.大网膜可能是胃癌细胞首先种植的部位。2.大网膜可能是胃癌细胞最易种植的部位。3.大网膜可能是胃癌细胞最适宜生长的部位4.胃癌细胞在腹腔内的种植是多部位的。5.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建造动物模型具有种植率高的特点,可为胃癌的腹腔种植转移机制及抗种植转移治疗的研究提供又一理想的平台。6.大网膜铺片免疫组化染色为癌细胞在腹腔种植转移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有重要意义的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