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我国河北、浙江两省不同性别、年龄组(10~70岁)的健康人群进行骨密度调查,获得骨密度均值分布及其随年龄变化的趋势,为探讨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及制定骨密度正常参考值提供参考数据.本次调查使用美国通用公司Achilles Express骨质测定仪测量右脚跟骨骨密度,使用身高计和杠杆称测量身高、体重,共获得4985人的身高、体重、硬度指数(STI)值.结果显示:男、女性均在20~29岁达到STI峰值,各年龄段STI值分别为:10~14岁,男84.67±13.47、女88.25±15.09;15~19岁,男98.89±18.85、女96.55±16.04;20~29岁,男100.68±19.97、女97.37±16.80;30~39岁,男94.32±18.35、女94.74±15.59;40~49岁,男93.05±16.76、女95.59±17.72;50~59岁,男89.21±17.66、女84.83±17.57;60~70岁,男85.81±18.61、女74.71±17.5l.20岁前是骨量快速增长阶段,也是骨密度峰值形成的关键时期.达到峰值后,男、女性的STI值均开始降低,30岁以后就开始显著低于峰值,50岁以后,女性骨密度快速降低,此时男性骨密度显著高于女性,且调整身高、体重,或BMI之后亦不能改变这一趋势.本研究获得了中国部分地区健康人群跟骨骨密度的测量值及峰值,为我国临床骨质疏松诊断、筛选骨质疏松治疗对象及比较治疗效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为骨质疏松的进一步研究和预防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