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第三叙事曲》演奏版本之比较研究——速度、力度变化之细节比较与结果分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s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属于专题性研究,笔者针对肖邦《第三叙事曲》不同演奏版本中速度与力度的变化进行细节比较,并对比较结果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目的是研究这些变化与演奏最终形成的艺术效果间有何具体的联系。   笔者依据演奏家的年代特征共选择了八个演奏版本,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作品中的每个音符逐一进行听觉比较,后将这些琐碎听觉记录的成果用表格较为清晰的呈现出来,并以其所呈现的内容为基础展开具体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表格共计三十三个,依据分析视角的不同划分为两类,即速度变化表与力度变化表。速度变化表有三个,具体分为乐谱速度标记表与速度变化布局表两类,其中速度的计量工具为节拍器;力度变化表有三十个,具体分为乐谱力度标记表、实际力度变化表与力度变化共性特征呈示表三类。   本文主要包括绪论、三个章节与结论。   第一章分别从创作背景与音乐分析两方面概括性地介绍了肖邦《第三叙事曲》的风格特点与结构特征。   第二章在简略说明了演奏版本的选择依据后,针对力度变化与速度变化进行了细节比较,并依据比较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基于不同演奏版本中力度变化与速度变化的细节比较,笔者发现了演奏家在实际演奏中力度变化的个性化表现、速度变化的共性特征及其变化依据。   第三章笔者总结了前述分析的结果,并着重分析了实际演奏中速度、力度的变化处理对三个高潮乐段以及第二主题三次再现的具体影响,以及在特定条件下速度变化对力度变化的推动、强调与补充的辅助作用。
其他文献
陈介祺是清代中晚期金石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毕生以释古传古为志,他在金石学研究中提出的观念和方法对学界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本论文即以此为背景,围绕陈氏的金石鉴藏活动
萨金特生前数度经历身份的变迁,在习俗、传统的偏见面前学习抗争、躲避和适应,在不同的圈子之中寻找赞助人和话语资源,但身后终究败给了一股名叫现代美术的潮流。  翻开现代美术史的教科书,约翰·辛格尔·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泯然众人矣。  他的名字曾与上流社会的塔夫绸、蕾丝边相联系,他一长串的客户名单熠熠生辉:爱德华七世、罗斯福总统、洛克菲勒、范德比尔特、加德纳夫人……尽管他身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