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熙“野逸”风格花鸟画初探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ong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中国花鸟画,“徐熙野逸”始终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但翻阅相关宋代传世画学著作中各种对徐熙“野逸”花鸟画的“骨气风神”极尽渲染的记载之际,也发现关于这位艺术巨匠的生平身世,艺术活动等等记载寥寥数语且语焉不详,并且因为历史原因今天也无确凿可信的徐熙图像作品传世。这样一位对于后世“文人写意花鸟画”影响深远,为中国花鸟画多元化发展之路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像谜一样吸引着后世美术史学家的目光。但史料记载的局限性、零碎性和模糊性,显然很难构建徐熙完整的艺术人生以及他用创新意识给后世水墨写意花鸟画支撑起的精神框架。   本文从历史学的观点出发,上查五代之前唐代的花鸟画艺术成就,下探五代之后受徐熙影响的花鸟画画家艺术成就,结合宋代诸多记载徐熙作品事迹的文献资料如《宣和画谱》、《图画见闻志》等等,参考当代对徐熙研究较有影响力的资料,尝试从共性和个性关联的角度研究徐熙及其“野逸”风格出现的必然与偶然。本文的研究方法是纵向深入徐熙所处大的绘画史背景,横向考证徐熙与同时代艺术家共处的艺术氛围及创造的艺术成就,以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联为着眼点,从政治、经济、人文环境与徐熙画风形成的相互作用中分析导致徐熙“野逸”画风出现的种种客观外在因素和内部个人因素,更深更广的分析作为其中偶然个体的徐熙可能之艺术活动和艺术心理,以及由此而生的个人心志同价值取向如何影响“野逸”之中生发的审美意味和情趣。本文在艺术反映时代特征的前提下看待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多角度的重新认识徐熙“野逸”之中所蕴含的各种美学元素,并对徐熙所能施展艺术影响的领域作更深层次的探讨。
其他文献
<正>2017年10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17]3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明
期刊
中国表现性油画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西方表现主义思潮的涌入使中国的艺术家们大开眼界,也使他们成熟了许多,这主要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跟借鉴更加具有了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