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在博士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炎症状态下IL-17A介导的中性粒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以及miR-150介导的c-myb表达下降所导致的结肠上皮细胞损伤在小鼠与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两个方面的内容。中性粒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炎症性疾病过程中造成组织损害的重要原因。炎症状态下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的调控机制涉及到多种免疫细胞以及炎症因子,目前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构建了多种小鼠的炎症性疾病模型,如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LPS诱导的肺炎模型、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慢性炎症模型等,然后在已经诱导成功的炎症模型小鼠身上再注射酵母聚糖(zymosan)诱导小鼠腹腔炎模型,从而研究炎症状态下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功能。我们发现,在已构建成功的炎症性疾病模型(如结肠炎小鼠模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功能得到显著增强。通过将处于炎症状态下的小鼠白细胞转移至健康小鼠以及将健康小鼠的白细胞转移到炎症状态下的小鼠然后再诱导腹腔炎,我们发现处于炎症状态下的小鼠的中性粒细胞以及腹腔中的巨噬细胞的功能均被炎症环境所调控,从而导致了炎症小鼠在腹腔炎的情况下有更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通过仔细分析硫酸葡聚糖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我们发现中性粒细胞的迁移能力以及巨噬细胞的能力的增强主要发生于结肠炎的后期并且与血清中的IL-17A的积累密切相关。体外实验也表明IL-17A可以直接的作用并增强中性粒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同时运用IL-17A的抗体抑制其功能可以有效的消除其对中性粒细胞的迁移以及巨噬细胞分泌IL-6的增强作用,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改善DSS处理所造成小鼠的结肠组织损伤。因此,结肠炎的后期产生的IL-17A作为重要的反馈信号,可以有效的增强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并增强炎症反应。在上一个研究中我们主要论述了IL-17A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中通过增强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破坏结肠组织并造成炎症,这一过程主要发生于结肠炎的后期,而溃疡性结肠炎作为免疫性肠炎的一种,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一般认为在基因以及环境因素的作用下,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受损,进而导致免疫功能的失调从而诱发免疫性肠炎。这一过程牵涉到许多免疫相关以及组织修复等相关的基因表达的调控。MicroRNA作为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含有大约22个核苷酸序列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它们具有强大的基因调控功能,在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运用基因芯片以及qRT-PCR技术,检测了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结肠组织中凋亡相关的miRNA的表达谱。我们发现DSS处理小鼠可以导致结肠组织miR-150的表达上升,同时miR-150的靶基因,转录因子c-myb在小鼠结肠炎组织中的表达下降。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组织标本中也检测到了相同现象。c-myb作为一种转录因子,本身可以诱导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因此在诱导结肠炎过程中c-myb表达下降可以直接抑制Bcl-2的表达并诱导上皮细胞的凋亡,同时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在结肠炎小鼠组织中观察到了大量的结肠组织上皮细胞的凋亡现象。体外实验也进一步证实了在HT-29细胞中过表达pre-miR-150可以降低c-myb的表达,从而抑制Bcl-2的表达,并导致细胞更容易凋亡。因此,综合上述的结果,我们揭示了miR-150以及其靶基因c-myb在调控上皮细胞的凋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以及人的炎症性肠炎疾病过程中上皮细胞组织损伤提供了一个新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