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后半期开始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促使大部分的金融机构越来越谨慎的选择金融服务的区域,他们撤并了一些风险较高,回报较少的金融服务网点,转而定位于城镇中心等安全区域,于是在很多国家,出现了针对弱势人群或贫困区域的金融排斥。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同样的情况也在出现,农信社大规模的撤并其在农村基层的业务终端,国有银行也将其市场定位转向城市。很多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缺乏竞争,居民受到严重的金融排斥,因此,研究金融排斥对各地区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法,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金融排斥的立论基础——金融伦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然后对金融排斥的内涵、影响机制以及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本文第三章研究了江苏省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的主要表现与地区差异,并得出如下结论:从提供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来看,农村信用社仍承担了江苏省大部分农业贷款的发放,并且农业贷款在农信社各项贷款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江苏省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的供给较少,金融排斥的特点呈现金融机构供给的单一性与政策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占比都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覆盖率普遍偏低;在区域分布上,农村金融网点的相对数量存在严重不平衡: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2007年到2008年,农村金融服务发生了积极变化,农民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程度有所提高。在吸收国内外学者对金融排斥研究的理论成果上,本文第四章对江苏省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别以金融机构网点总数和商业银行网点总数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了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模型,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对于江苏省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总数来说,农村从业人员数、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状况和代表苏中与苏北地区差异的区位变量都对其有显著影响,而全部工业增加值的解释力则不强;对于商业银行网点总数来说,全部工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状况和代表苏中与苏北地区差异的区位变量对其有显著影响,而农村从业人员数这一变量的解释力则不强。说明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农村金融主体的网点设置体现了一定的行政干预,而商业银行网点的设置则受市场的调节较多。本文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如何降低金融排斥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