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虽然结构并不完整,但却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并且以《手稿》为中心引起的争论在国内外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价值问题。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前人关于异化理论研究及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而得出的,是马克思关于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结合的重要成果。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分析,对国民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的雏形,并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共产主义的初步设想。因此,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异化劳动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的一个起点,为唯物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深入研究异化劳动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本质和内涵,还能为我们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给予一些启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具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的理论渊源入手,剖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基本内容。通过回溯黑格尔辩证异化观、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赫斯的经济异化观以及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理清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二部分,将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马克思认为要揭示劳动的异化现象,首要前提就是要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紧接着马克思又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并由此得出了扬弃异化劳动的途径,即共产主义,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他关于共产主义的初步设想。第三部分,将探讨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的理论意义,把马克思前后的理论学说联系起来,发掘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其后创立的唯物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雏形。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扬弃分析,得出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为马克思后来人的解放理论作了铺垫。最后一部分,立足于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探究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启示。诚然,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提出的,但从当前社会现实来看,异化劳动现象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劳动异化现象,尤其是在生产力还是不很发达,社会制度还不是十分完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要认清我国当前出现的劳动异化现象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不能将二者简单的划等号。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并不是长期性的,而是阶段性的产物,异化现象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完善而逐渐消除。所以,科学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