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癌株传代的方式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通过观察化浊解毒固本方、5-氟尿嘧啶(5-Fluorouridine,5Fu)以及化浊解毒固本方联合5-氟尿嘧啶等不同治疗干预对H22荷瘤小鼠生存状态、瘤体大小、免疫情况、病理变化以及相关肿瘤指标的影响,评价联合用药的抗癌效果,从肝癌的治疗机理入手,探讨中医药在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为原发性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癌株传代法将稀释后的肿瘤细胞注射于小鼠右腋皮下,建立H22肝癌小鼠模型。将已成功生长肿瘤的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包括模型组(M)、化浊解毒固本方组(Z)、5-氟尿嘧啶组(X)以及化浊解毒固本方联合5-氟尿嘧啶组(L)。造模成功后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其中中药组以化浊解毒固本方配方冲剂0.2ml/d剂量灌胃治疗;西药组以5-氟尿嘧啶20mg/kg/d腹腔注射治疗;联合用药组上午给予化浊解毒固本方灌胃治疗,下午予5-氟尿嘧啶腹腔注射治疗;模型组以0.4ml/d生理盐水进行灌胃维持。连续给药12天,定期观察各组小鼠的毛色光泽、进食情况、精神状态、体重变化以及死亡情况等,于末次治疗后次日,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并钝性剥离小鼠肿瘤组织、脾脏组织、胸腺组织,分别计量称重,计算各治疗组的抑瘤率、脾指数、胸腺指数并进行统计分析,对肿瘤组织进行甲醛固定、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meistry,IHC)检测VEGF、MMP-9蛋白的表达,并对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eosin,HE)染色后的肿瘤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1小鼠的一般状况各实验组小鼠治疗后生存状态都明显不如治疗前,尤其模型组,小鼠精神萎靡,毛色枯糙,食欲不振,体型瘦削,体重无明显增长,右腋下肿物明显肿大可见。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在精神状态、食欲情况和体重增长等方面都占明显优势。2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在抑瘤方面,联合用药组抑瘤率最高,西药组抑瘤率高于中药组。平均瘤重方面,联合用药组瘤重最小,其次是西药组、中药组、模型组。三个治疗组瘤重均小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瘤重小于西药组和中药组,差异显著(p<0.05);西药组瘤重小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鼠脾指数情况中药组小鼠脾指数最高,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次之,明显高于西药组和模型组,差异明显(p<0.05);西药组小鼠脾指数较之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小鼠胸腺指数情况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荷瘤小鼠胸腺指数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小鼠各治疗组间相比,中药组、联合用药组小鼠胸腺指数明显高于西药组,差异明显(p<0.05);联合用药组胸腺指数与中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小鼠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各治疗组肝癌小鼠肿瘤组织中vegf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肿瘤组织中vegf含量显著低于中药组和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肿瘤组织中vegf含量低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小鼠肿瘤组织中mmp-9的表达肝癌小鼠各组间比较,肿瘤组织中mmp-9蛋白表达量有显著差异,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组织mmp-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mmp-9表达量最低,明显低于中药组和西药组,差异显著(p<0.05);西药组组织mmp-9低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小鼠肿瘤组病理变化情况模型组肿瘤组织生长旺盛,肿瘤细胞特异性强,核染颜色很深,嗜碱性很强,镜下血管丰富;中药组肿瘤组织生长缓慢,大量肿瘤细胞出现变性裂解,组织出现大面积坏死,细胞质细胞核嗜酸性增强;西药组肿瘤组织生长不旺盛,明显出现片状肿瘤坏死区和空泡,细胞异型性降低,细胞核呈现弱酸性;联合用药组肿瘤组织生长不明显,部分肿瘤细胞发生坏死溶解,细胞质细胞核嗜酸性很强,镜下血管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1化浊解毒固本方能够增强5-氟尿嘧啶的抑瘤作用,提高肿瘤抑制率,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2化浊解毒固本方能够明显改善5-氟尿嘧啶对H22肝癌小鼠的免疫抑制作用,增强肝癌小鼠的免疫功能,提高肝癌小鼠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