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年发行第一只公司债以来,我国公司债的市场规模在债券市场占比仍然较小,未来发展仍然有很大进步空间。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上,公司债的作用不可忽视,对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投资者丰富投资渠道、国家完善多层资本市场机制都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公司债的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其定价问题也逐渐成为国内学者比较关注的研究话题。目前该领域研究方法中运用广泛的是结构化模型、简约化模型等,这些模型对于债券定价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自2001年以来,国外陆续有文献表明,信用利差不能完全由违约风险解释,剩余的未解释的部分与因子风险暴露相关。在考虑了税收和流动性因素之后,公司债的信用利差中还有很大部分无法被解释,部分学者研究认为这部分应当包含了系统风险。从最开始的三因子模型到后面的五因子模型,q因子模型,国外学者尝试结合已有的结构模型中的相关变量,对其进行控制,加入其它公司层面、债券层面的影响因子,并使用因子风险暴露对于债券的溢价部分进行解释。得出的研究结论也是因样本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是国内研究这方面的情况则很匮乏,且囿于我国债券市场起步较晚,对应的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债券评级披露也不健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数据也不新颖和全面。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意义,框定文章的架构与研究方法,最后指出文章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主要梳理了信用利差分解以及系统风险因子在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进行简单评价。第三章界定了公司债、信用利差、系统风险等概念,阐述了传统结构模型下各因素对于信用利差的预期影响。第四章为实证分析。本文利用国泰安和锐思数据库,选取2011年1月-2017年9月期间在沪深交易所公开上市交易的固定利率公司债券为样本,并根据研究需要剔除了含权、担保、抵押等特殊性质债券样本,将债券分为AAA、AA+、AA、AA-四组,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为了研究股票市场系统风险因素是否能够解释公司债券信用利差部分,先选取结构化模型中的相关变量为基础作回归分析,再加入债券自身的特征变量再次回归分析,最后再加入衡量系统风险因素的三因子,将所有变量一起对税前及税后信用利差进行解释。结果表明当仅用无风险利率、杠杆率和股票价值波动率作为解释变量时,模型对于利差的整体解释力度较小。剩余到期时间对于利差的显著性水平较好。换手率与利差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理论分析的方向不同。市场因子(mkt)和账面市值比因子(hml)的系数显著性水平不是很好,市值因子(smb)在各样本组的实证分析中均为显著。整体来说,股票市场系统风险因素对于债券利差存在解释力度,但是影响较小。然后本文根据实证结果,通过剔除发行规模较小的样本来检验模型的稳健性,得出结论与之前大致相符。最后本文为完善债券市场的定价提出了三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