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发光二极管中载流子注入和传输机制的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nu9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有机发光二极管中载流子的注入和传输机制,而重点集中在缓冲层增强载流子注入的机理、NPB对载流子注入与传输过程的影响方面。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OLED中绝缘缓冲层增强载流子注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我们通过忽略载流子的传输、仅考虑电子注入、利用欧姆定律确定各层分压等一系列近似,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成功地模拟了插入不同厚度的缓冲层后器件的电流-电压特性的变化。我们还给出了缓冲层最佳厚度与其导带底位置、电阻率、有机层厚度、电极的功函数等参数的关系。这些结果曲线不仅可以用来指导缓冲层材料的选择,还可以帮助确定其最佳厚度。这个理论所给出的推论也在实验上得到了验证。 2.OLED中绝缘缓冲层增强载流子注入的进一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通过对有机薄膜中的导电机制和绝缘层降低载流子隧穿势垒模型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为了利用绝缘层提高金属的费米能级从而降低电子的隧穿势垒,必需有空穴从阳极注入到有机薄膜并聚集在有机层和缓冲层的界面处,即在没有空穴注入的情况下,插入缓冲层是不可能通过降低隧穿势垒的方式增强电子注入的。实验上,我们制备了具有不同空穴注入和传输能力的器件,通过比较插入Al2O3缓冲层对它们的电流-电压特性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Al2O3对OLED电子注入的改善效果和到达有机-缓冲层界面的空穴的数目正相关。而且,这个载流子聚集的模型还很好地解释了观察到的电流随缓冲层厚度的反常的变化特征以及器件发光效率的改善。 3.OLED中NPB阻挡电子和增强空穴注入的作用的研究。实验中我们发现,传统结构[ITO/NPB/Alq3(60nm)/LiF(0.5nm)/Al]的OLED中,当NPB的厚度为5nm时,空穴的注入就能达到饱和,而器件效率随着NPB厚度却一直上升直到NPB的厚度达到20nm。我们把5nm以后器件效率的改善归因于NPB对电子的阻挡作用。为了验证这个作用,我们制备了结构为ITO/NPB(5nm)/Alq3:DCM(20nm)/NPB/Alq3(60nm)/LiF(0.5nm)/Al的器件,通过测量其电致发光光谱,我们发现DCM的发光随第二层NPB的厚度而逐渐减弱,也就是说 NPB能有效地阻挡电子从Alq3层到Alq3:D cM的传输。而且,我们还发现在 20nm以后,DCM的发光随着NPB厚度变化很小,这和前面的结果取得了 一致。我们还通过淬灭Alq3荧光的方法排除了助rster能量转移的可能性, 并对其它两个实验结果的差异作了分析。4.温度对OLED的特性的影响。在上一章对NPB的电子阻挡作用研究的基础 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器件的电流和效率特性对温度的依赖性。我们发现, 在不同 NPB厚度情况下,器件的效率随温度的变化特征有着明显不同:在 没有NPB的情况下,Alq:的EL效率随着温度上升而单调下降;而当有NPB 插入时,效率随着温度上升先上升然后再下降,转折点的温度随着NPB厚 度增加而上升。我们把这个现象归因于温度对NPB的电子阻挡能力影响。 我们发现随着温度上升,由于同一个电流密度下,电场强度下降,所以NPB 对电子的阻挡能力反而增强,并且NPB越厚,增强的幅度越显著,这就解 释了上面的器件的效率随着温度变化的实验现象。
其他文献
【正】 作者在内蒙阴山山脉西段狼山地区的三旗一县境内,历时五年(1976—1980年),行程7500公里,探查到近万幅之多的古代岩画。他将其中比较典型的一千多幅岩画临摹下来,经过
本研究以徐淑英的员工-组织关系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前组织行为研究的新进展,从短期的“交换关系”和长期的“共有关系”两种员工-组织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组织投资及员工-组织关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通过等离子轰击可以有效提高金丝键合的可靠性。氩气等离子清洗后,基板容易金丝键合,破坏性拉力测试后键合点留压点,键合力有明显提高。5880基板最优的清洗参数是功率200 W,
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的水树老化是导致电缆绝缘水平下降和运行寿命缩短的主要诱因之一。本文对交联聚乙烯电缆的水树老化及其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首先介绍了交联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探讨孕中期孕妇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甲胎蛋白( AFP)两联生化指标对唐氏综合征( DS)和神经管缺陷( NTD)等先天缺陷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集孕周14~27周的孕中期孕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