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结构视角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ex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本控制是企业日常财务金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进行日常经济决策时所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成本性态理论认为,企业成本依据其性态可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最主要构成部分。成本性态是指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通常依据成本性态理论可将成本划分为三种类型: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半变动成本。但是,一般而言,企业发生的成本既不会是严格意义上的变动成本,同样,也不会是严格意义上的固定成本,而是介于其中的半变动成本。如果企业的成本完全满足半变动函数关系的话,那么,成本的边际变动率与业务量变动的方向无关。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基于企业生产管理的理想化描述,却未考虑到公司的高级管理层以及其它因素对于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的影响。与此相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却发现企业存在费用“粘性”行为,即企业在业务量上升时的边际费用增加量大于业务量下降时的边际费用减少量。也就是说,成本中的费用在业务量上升时的边际增加量大于业务量下降时的边际减少量,学术界称之为企业费用“粘性”(stickiness)行为。 目前,学术界关于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存在的成因,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较有影响的理论猜想大都基于管理者行为视角来加以解释。目前,主要的理论解释有契约沦、效率观和机会主义观,其中机会主义观的理论解释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也同样存在费用“粘性”行为,并且实证检验还进一步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行为程度要比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要强的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既受企业自身历史发展阶段因素的影响,也有可能是因所处经济制度环境不同而引起的。但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应该是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内部人控制、过度在职消费、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独立董事缺位等等)及与国外发达国家公司的治理水平相对比,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国内外尚无有关这方面的规范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和探讨,本文试图按上述思路,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之方法,研究我国企业治理结构是否是影响企业费用“粘性”行为的重要因素,重点研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持股股东类型、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以及董事会制度与其费用“粘性”行为的作用关系,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或改善措施。全文一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导论为本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按照一般著文惯例,对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了说明。着重介绍了企业费用“粘性”行为的概念,产生费用“粘性”行为的可能原因并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之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研究影响企业费用“粘性”行为深层原因的意义做了简单论述,并概括了本文的基本研究框架和脉络。 第二部分对既有的公司治理结构理论进行简单的回顾与梳理,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最基本生产主体,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因而现代企业理论也成为了当代经济学发展最快的理论之一。自科斯开创性的提出企业交易费用理论以来,激发了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热情。代表性理论主要有交易费用说、资产专用性理论、团队生产理论、GHM模型和委托代理理论。在这一部分,本文还着重就公司治理与委托代理理论进行阐述,为后续部分的研究做好理论铺垫。此外,本文还就股权结构理论进行了简短的梳理与回顾,并就股权结构的定义及其与企业的经营激励、并购市场和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这些均是影响企业费用管理效率及引起高管机会主义行为的较为关键因素,因此,这也许是影响企业费用“粘性”行为的最有可能原因。 第三部分对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费用“粘性”行为的可能作用机理进行了定性分析。本章试图通过理论分析来深入挖掘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费用“粘性”行为的影响问题,并采取层层推进、逐步展开的逻辑顺序分析方法。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①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与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反向相关,即董事会规模的适度扩大,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费用“粘性”行为程度; ②企业外部独立董事及其占比的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高管的机会主义行为,并降低企业费用“粘性”行为,使其保持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内; ③企业第一大控制性股东持股比例的过大也许是企业存在费用“粘性”行为的因素之一; ④少数大股东联盟的存在及其持股比例的适量增加能够提高企业治理效率,达到降低企业费用“粘性”行为程度的效果; ⑤企业股权制衡度的适度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费用管理,降低企业高管机会主义行为产生动机,适当降低企业费用“粘性”行为的程度; ⑥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在费用管理行为上,其“粘性”行为程度更大,即国有股权或国有控股股权比例的提高,将增强企业费用“粘性”行为程度; ⑦流通股比例的增加往往使得股东对企业高管的监督流于形式,不利于经营效率的提高,因而可能也会增强企业费用“粘性”行为程度; ⑧法人股就其性质而言有可能改善企业费用管理,并起到降低其费用“粘性”行为程度的作用。 第四部分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并采用我国上市公司1999-2005年的年度财务数据与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对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是影响企业费用“粘性”行为的重要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并利用混合数据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增加实证研究结论的可信度。经验证据表明,公司治理结构确实是影响我国企业产生如此强的费用“粘性”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的适当增加、外部独立董事占比提高、少数股东联盟和股权制衡度的增强都能够有效的控制管理人员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几率,降低费用“粘性”行为程度,使其回归到适合长远发展的正常水平,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的增加往往会增强费用“粘性”行为的程度。但研究并未发现国有及国有控股是影响费用“粘性”行为的显著原因。此外,出呼意料的是,对于法人股比例这一变量来说,截面数据模型显示存在费用“粘性”行为弱增强效应,而混合数据模型表明其比例的增加能显著的降低企业费用“粘性”行为。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及政策建议部分。通过前述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企业费用“粘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体而言,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之所以要比发达国家企业严重,与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密切有关。因此,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管理行为,务必把突破口选择为提高公司治理结构并使其具有科学合理性。对内而言,主要是要完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增加制度的执行效率及弱化企业普遍存在的财务软约束问题,合理股权结构等。外部措施主要是建立有序经理人才‘流动市场、产品竞争市场及优化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的监管功能等。最后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束语。在这一小部分里,着重就本文的研究成果及创新与不足进行简单说明。本文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率,公司治理结构差异是引起企业费用管理行为差异的原因之一,从而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水平会形成有差异的企业费用“粘性”行为程度。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为基础,全面研究企业费用“粘性”行为是否受其治理结构差异的影响,对目前西方学术界对企业费用“粘性”行为的研究向微观领域推进;②从实证的角度就治理结构对企业费用“粘性”行为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对费用“粘性”行为存在显著影响,优秀的治理结构使得企业能够在长期规划中保持合理的费用“粘性”水平,而糟糕的治理结构往往会伴随着较强烈的费用“粘性”行为;③在理论与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措施。 另外,本文还存在较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表现在:①由于证券市场成立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完整又准确的上市公司数据不容易获取,加上样本容量较小,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业和市场结构的数据也非常缺乏,仅取用制造业行业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不可避免的带有行业限制;②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的因素错综复杂,由于水平有限,本文只对公司治理结构因素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而对于公司治理以外的影响因素并未涉及,这些没有涉及的因素或者是单独影响费用“粘性”行为的重要因素,或者能够通过影响公司治理结构水平间接影响费用“粘性”行为;③限于资料的可得性和一些外部变量的不可计量等因素,使得分析不够全面等。
其他文献
国际政治局势总体继续保持稳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金融海啸影响逐渐扩散。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企业并购成为了市场的主旋律,对企业并购理论的研究具有非常强的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中国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进程,是从农村开始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税收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国际税收恶性竞争问题、国际双重征税问题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进行税收协调,通过
采用文献法、历史法、比较分析法 ,回顾了 1949~ 196 6年我国体育科技发展历程。研究表明 :建国初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 ,随着体育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体育科教人才培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