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疑问语气是一类重要的语气范畴,汉语疑问句也因此成为汉语语法研究中长盛不衰的重要议题。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汉语疑问句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地思考和探索,从讨论疑问语气范畴入手,梳理和解决一些存在纠结性的问题,如疑问语气范畴的界定和标识问题以及汉语疑问句的范围和分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重点以最简方案阶段的生成语法理论来讨论汉语疑问句的生成机制及相关问题。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语言学界对于疑问语气范畴一直没有一个明晰的厘定,在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传统上认为疑问语气既是疑问句划分的依据,义是疑问句表达的语用结果。我们认为疑问语气是一种纯粹的语法学上的概念,它是一种非线性的、超结构的,全句性的功能语法范畴。疑问语气范畴在语言中的具体化、实例化就是各类的疑问句了。疑问语气范畴和疑问句之间是一种抽象和具体,范畴和实例化的关系。疑问语气范畴可以在语法的不同层面得到标识。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来看,疑问语气的语法标识是在句法、词汇和语音三个层面实现的。句法层面是疑问语气的主要标识层面,是通过两个句法位置和三种语法手段的拼盘而实现的,即是C添加;l添加;I重叠和移位至C。疑问语气范畴在句法上只能得到一次标识,这即是“句法标识的不兼容性原则”。词汇层面的标识是先决性的,有些语言的句法操作对词汇层面是敏感的,有些语言的句法操作对词汇层面是不敏感的,这也取决于语言的参数设定。语音层面的句子类型标识与其它两个层面是互补的,在一些语言中也同时存在并用的情况。(2)疑问句本身包括表达功能的“疑”和形式上的“问”两个方面,我们认为对于疑问句范围的判断应该主要以形式为准。“有疑有问”的疑问句是典型的疑问句。“无疑有问”也属于疑问句的范围,它属于非典型的疑问句,是形式上具备疑问的句子在语用功能上发生了变化或迁移。“有疑无问”不属于疑问句的范围,而是其它形式的句子的语用功能发生了变化,转而表达疑问的语用功能。根据标识疑问语气范畴的层面的不同,汉语的疑问句首先可以分为语调问、句法问和词汇问三种。语调问即是从传统的是非问句中剥离出来的仅仅从语调形式上表达疑问语气范畴的句子。句法问根据标识的句法位置的不同分为I标识问句和C标识问句。其中I标识问句包括正反问句和汉语方言中的“KVP”问句,而C标识问句包括“吗”问句和"VP-neg"问句。词汇问包括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二者都是通过特定的词汇带有的疑问特征来实现疑问的,两类问句在句法形式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共同之处也为我们将二者归为一类的划分方式提供了证据。(3)在Rizzi (1997)的CP分解假设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吗”实际上生成在ForceP之内的心语F,位置上。F,是容纳表达诸如陈述、疑问等语法范畴的语法标句词的位置,与此对应的同在ForceP之下的F2位置是语用范畴在句法层面投射的中心语的位置,被其它的语用标句词所占据。表面上看“吗”问句的“吗”位于句末,居于其补足语IP的右边,而实际上在底层结构中处于IP的左边。因为首先,汉语是一个中心语居前的语言,汉语里绝大多数形成的标句词都是居前的。其次,汉语也存在许多居前的中心语语法化成为居后的中心语的现象。最重要的是,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吗”是由居于VP之前的疑问前缀语法化而成为居后的中心语的。由于句子的尾焦点以及韵律等因素的影响,中心语“吗”需进行外置移位才能形成我们表面所看到的处于其补足语IP右边的语言形式。(4)正反问句中的"X-neg-X"形式是在词库中由基础形式X带上能够与之相搭配的否定形式以及X的重复形式来构成的复杂形态。如果X是单音节的话,则可以形成‘’A-neg-A"式;如果X是双音节的话,根据X重叠部分的不同,就可以分别构成‘’AB-neg-AB"形式、‘’A-neg-AB"和"AB-neg-A"形式。止反问句中的叠合形式都带有[+Q]的疑问特征。双音节的‘’A-neg-AB"在词库中就带上了[+Q]的特征。而单音节的"A-neg-A"形式以及双音节的另外一种形式"AB-neg-AB"中叠合形式的[+Q]疑问特征是在句法操作过程中才带有的,因为它们叠合的这一结果是通过句法操作来实现的。汉语正反问句中疑问中心语的句法位置是处在I范域内Q,并且具有不可解释性的[+Q]特征,要求带有[+Q]特征的叠合形式移位至这一位置进行特征核查。正反问句中的疑问中心语Q不需要在逻辑式中进一步移位到C位置。(5)汉语的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句法上都没有涉及到显性的移位。对于汉语的选择问句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这主要是由于汉语的选择问句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界定。我们认为应该从句法上对选择问句进行界定,选择问句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用具有疑问特征的关联词连接起来以供听话人进行选择的问句。对于汉语特指问句生成机制的两种看法即是逻辑式移位说和疑问算子移位说都存在着问题。我们认为汉语选择问句中的“还是”以及汉语特指问句中的疑问词在词库中都具备了疑问特征。二者的生成机制是带有疑问特征的“还是”以及疑问词在句法运算的过程中把这一疑问特征渗透给了疑问句的中心语Q,这样一来,Q所带有的不可解释性的疑问特征就得以删除,两种句子就得以生成出来。汉语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选择的这种词汇特征渗透的方式来生成更加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当然,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这种词汇渗透过程还会受到阻碍或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