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药物热的特点,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方法:对3例确诊为药物热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检索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med,自1999年至今报道的134篇,对其中资料较完整的55篇213例药物热患者从原发病、致热药物及其与发热的关系热型、伴随症状、发热与原发病和病程关系,停药后转归,实验室检查,药物种类等项目进行分析,并对抗生素致药物热的体温曲线、原发病、处理措施、过敏史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药物热是因使用药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本组资料显示,大多数药物热患者除发热外,还伴有不同的伴随症状,以皮疹及寒战、畏寒、头痛、关节肌肉痛等过敏症状最为常见,另有15例患者出现与发热程度不相符的相对缓脉;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增高、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最常见;大多数患者于治疗后5--10天开始出现发热,抗生素类药物开始发热的平均时间为6.1天,确诊后停药时间平均为5天,原发病多为感染性疾病;因此药物热绝大多数是由使用抗生素类引起的。关于抗生素所致药物热的患者中,21.29%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后原有发热下降,继续用药后出现发热;近一半的患者(49.68%)原发病为非细菌性感染疾病;大部分临床医生在处理发热加重或新近发热时,主要采取更换、加用抗生素或继续用药观察数日,极少数及时停药;部分患者既往有药物过敏史。结论:药物热是一种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上虽然有较高的发病率,引起药物热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因其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与其他发热性疾病难以鉴别,容易漏诊、误诊。抗生素是引起药物热最常见的药物,其发生原因有很大程度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有关,因此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可以减少药物热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