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在日益增加,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越来越多。201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八百七十八亿美元,按投资量计算处于世界第三位。新‐新贸易理论之前的理论都假设企业是同质的,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当今的一些经济现象。所以,有必要运用新‐新贸易理论来研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文章首先对本文的有关理论和文献进行了介绍。介绍了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其测量和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新‐新贸易理论和国内外的实证研究。新‐新贸易理论假设企业异质性,并用生产率差异来表示,来研究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和内生化组织问题。国内外实证研究主要是围绕是否存在自我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进行的。这些既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也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接着,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了解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后,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我国2004-2013年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数据,通过对各类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并比较,验证了HMY理论模型的结论;企业生产率提高到2.77后会对外直接投资,且在生产率方面OFDI企业比非OFDI企业平均高22%。并且生产率的提高能够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生产率每提高10.76%将会促进一单位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前就比非OFDI企业的生产率高39%,即存在自我选择效应;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后,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25%,说明具有学习效应。并对青岛海尔和万向钱潮这两个上市公司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企业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企业规模及研发支出等因素在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生产率提高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而对外直接投资能进一步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性分析,并为我国企业更好的“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