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性与电影的游戏——论南斯拉夫电影黑浪潮与马卡维耶夫的讽刺电影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w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山·马卡维耶夫(Dusan Makavejev,1932-)是20世纪60至70年代南斯拉夫电影黑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电影创作丰富,电影语言极具实验性,他颠覆了经典电影的叙事常规,超越了当时主导东欧国家电影创作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发展出独特的政治讽刺艺术。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由于国内难以接触到马卡维耶夫作品,也由于其创作的影片结构复杂、意义繁复、剪辑手法独特,学术界对马卡维耶夫的关注很少,更缺乏系统研究。这种欠缺使我们难以了解欧洲电影特别是东欧电影中最具挑战性的艺术经验,也局限了我们自己对电影语言、幻想以及游戏精神的理解。本研究首先讨论了马卡维耶夫与南斯拉夫电影黑浪潮运动的关系,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导演的创作历程,从而阐明他如何在这一新的电影运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文中重点分析了马卡维耶夫最有影响的代表作《WR:有机体的秘密》,阐明了他和性革命的理论先驱赖希的思想联系,同时分析了他的电影如何融合纪录片的采访和故事片的虚构,通过象征性人物和挑战禁忌的影像表达了他对革命、乌托邦以及极权社会的讽喻。
其他文献
西方文学是人类心灵的历史,更是一部抒写英雄心灵的历史,是一部英雄抗争异化、寻求自由与解放的壮丽史诗。塑造英雄可以说是西方文学的伟大传统,倾注了西方文学家们历久不衰
打工文学作为世纪之交的文学现象,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本文将其纳入广阔的改革开放大潮的文化语境之中研究打工文学及其演变轨迹的探讨,对于我们寻找和分析打工文学出现的文化背
评测和选购栏目的最大特色就是直白,简单直接地告诉大家:同类产品中谁最值得购买。不过以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这样的选购思路可能太过微观了一些。因为大家身边的设备早已不是一个,而是一堆,这些设备在用户周围形成了一个“设备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当前选购的前提条件是理清思路,你准备怎么打造身边的“设备圈”?要知道最大的浪费来自于闲置,比如身边不少朋友购买了iPad,脑袋一热又买了iPad mini,结
本论文将文艺民俗学作为理论基础,在都市民俗学的视野之下,通过特定时期上海民俗戏曲在上海都市民俗生态中的生成、发展和繁荣,来考察两者之间的关联,并通过分析阐述20世纪30年代
程式语言出现于各门类艺术形式之中,是艺术赖以发展的基本之法,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提炼才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形式。中国画的程式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嬗变形成一套完整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