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资源的不断流失已成为我国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土地整治是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和治理,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措施,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尤其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2006-2010年我国累计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1.7×104个,补充耕地数量达2.0×106hm2。土地整治新增的耕地面积可准确的测量,但是土地整治对耕地实际产能的影响则由于产能变化受到多种要素影响难以客观的评估,因此现有评估研究多以“理论产能”评估为主,简而言之,土地整治对耕地实际产能的影响如何尚不明确。本论文分析了土地整治对耕地产能的影响机制,然后以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与作物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围绕项目区周围设置参照区的方法来剔除或减轻气候等相关因素对产能的影响,从整理前后耕地产能数量变化和年际波动两个方面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耕地产能的影响情况,评估了2006年至2010年我国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耕地实际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土地整理效益发挥的潜在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梳理出土地整治影响耕地产能的机制和途径。土地整治可以通过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生态防护等多种工程手段改变项目区的微气候、微地形、土壤等要素,不仅可以增加耕地数量,同时还可以提高耕地质量,从而影响项目区的耕地产能。(2)建立了基于NDVI参数的土地整治对耕地产能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模型。以NDVI参数表征耕地实际产能,围绕项目区设置参照区,通过项目区与参照区的实时对比来剔除气候变化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并从产能增加和产能稳定两个方面建立评价模型,实现客观的评价土地整治对项目区实际产能的影响。(3)利用2001-2013年期间299期MODIS影像数据和2006-2010年期间的全国农用地整理数据,通过一系列空间分析手段,获取了项目层面的NDVI数据,以所建立的评价模型研究了该期间土地整理对耕地实际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2010年间约60%的土地整理项目实现了提高耕地产能的目标,且实现提高耕地产能目标的项目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各地区实现提高耕地产能目标的项目分布具有较大差异,如在山东、吉林中部和湖南东部等地区,实现提高耕地产能目标的项目较多,而浙江、黑龙江、甘肃等地区则存在很多项目没有实现提高耕地产能的目标。另外,约50%的项目区在土地整理后耕地产能变得更加稳定,同时实现稳定产能的项目在空间呈集聚状态,主要分布在吉林西部、浙江和湖南东部地区。总体而言,大部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都对耕地产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且发挥效果的项目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但需注意的是只有不到一半的项目发挥既增加产能又稳定的效果。(4)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发挥受到众多因素影响,且各因素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影响力大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总体而言,年均气温、年均日照、农业用水量、水土匹配系数、GDP、建设规模和新增耕地率等因素对土地整理效益的发挥有积极的影响,而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形状指数等因素则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