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北京市东南郊化工区进行了高密度表层土壤样品的采集,分析研究了其中Ni、Cr、V、As、Cu、Pb、Cd、Zn和Hg9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对9种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地球化学成图成图,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9种重金属进行物质来源和主导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对研究区表层土壤进行了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风险评价。研究区表层土壤中V、Ni、As、Cr、Pb、Cu、Cd、Zn、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64.8、23.3、8.55、60.3、33.7、31.3、0.174、83.8、0.316 mg/kg。V、Ni、As、Cr4种元素具有较小的变异系数和富集系数,而Pb、Cu、Cd、Zn、Hg则具有较大的变异系数和富集系数。直方图表明,V、Ni、As为较好的正态分布,Cr近似于正态分布,而Pb、Cu、Cd、Zn、Hg则表现为明显的非正态分布;箱式图显示V、Ni、As、Cr基本为对称分布,具有较少的异常值点位,Pb、Cu、Cd、Zn、Hg则全部表现为右偏态分布,具有较多的异常值点位。在空间分布上,V、Ni、As和Cr这几种重金属元素表现了没有较大面积的高值区,分布情况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相比之下,Pb、Cu、Cd、Zn和Hg这5种重金属元素在研究区表层土壤中具有大面积的高值区。所有重金属元素的高值区大多分布在主要工厂区及附近的区域。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中的9种重金属元素可以分为两类:Ⅰ类,包括Pb、Cu、Cd、Zn、Hg,此类元素明显受到了外源物质的影响;Ⅱ类,包括V、Ni、As、Cr,这几种元素主导控制因素仍然为土壤母质和自然过程。研究区表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潜在生态危害风险评价结果显示:V、Ni、Cr、Zn、As、Pb、Cu这几种重金属元素在绝大多数点位属于轻微生态危害风险的水平,仅有极少量的调查点位表现为中度生态危害风险或较强生态危害风险,没有出现强或很强的生态危害风险;Cd和Hg则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生态危害风险,综合潜在生态危害风险的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主要工厂区附近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