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已经过去几十年;而这一思想在21世纪才逐渐传入中国。以往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研究,近些年,利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手段进行翻译实践的例证逐渐增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宗旨在于消除翻译中和社会上对于女性的歧视。由于如同女性被视为男性附庸,译者也长期被认为是作者的附属,因此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还强调让译者显形,平衡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改善译者的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的手段一般包括添加前言和脚注、对原文内容进行增补、劫持原文,最终突显译者的主体性。克丽斯塔·沃尔夫的作品Der Getilt Himmel(《分裂的天空》)从女性视角出发,讲述了东西德分裂、柏林墙的建立对于个人选择和命运的影响。2012年,该书弗洛图的英译本和赵丹的中译本分别出版。弗洛图作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学者,在其翻译实践中,也运用了女性主义翻译手段,包括前言、脚注、增补、劫持等。赵丹在其中译本中并未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的手段,亦未能展现出译者主体性,加之译者的男性身份,中译本也未能体现出女性主义的视角。本文运用弗洛图提出的三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策略,借此框架对沃尔夫的小说及其中英译本进行分析,探讨两个译本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翻译意识的差异。在现实中,女性之于男性的地位、译者之于作者的地位仍然不容乐观。从这一意义而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传播男女平权思想,同时让社会公众认识到译者的重要性,这一切都具有高度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