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静脉自发电位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急性肺静脉传导恢复的预测价值

来源 :浙江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部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tcq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肺静脉电位完全消失或出现与左心房分离的肺静脉电位被认为是肺静脉电隔离的消融终点。然而,最近有病例报道提示肺静脉自发电位的出现并不一定意味肺静脉的完全电隔离。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肺静脉自发电位与房颤消融术后急性肺静脉传导恢复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了85名首次接受射频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52名男性;平均年龄59±11岁)。一侧环肺静脉电隔离后,观察异丙肾上腺素注射前后肺静脉自发电位的发生及其周长。然后通过腺苷三磷酸(ATP)注射和30分钟观察联合策略确定急性肺静脉传导恢复的发生。所有消融的肺静脉根据是否观察到急性肺静脉传导恢复分为两组:第一组(恢复组)和第二组(未恢复组)。对第一组进行巩固消融,完全隔离后再观察肺静脉自发电位的发生情况。   结果:在68%(58/85)的入选患者和34.7%(112/323)的肺静脉观察到肺静脉自发电位。肺静脉自发电位最常发生于左上肺静脉(54%,46/85)。总共在79(24.5%)根肺静脉观察到急性肺静脉传导恢复。第一组(n=79)中发生肺静脉自发电位的肺静脉明显比第二组多(n=244)(50.6% vs.29.5%,P=0.0006)。肺静脉自发电位周长在肺静脉电隔离后为1932.8±1309.4ms,在异丙肾上腺素注射后缩短为991.9±431.7ms(P<0.01)。异丙肾上腺素注射前后的肺静脉自发电位周长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1737.6±950.8 vs.1899.4±1200.5,P>0.05;951.8±311.5vs.1161.4±519.6,P>0.05,respectively)。对第一组巩固消融后,85%(34/40)的肺静脉自发电位消失。   结论:肺静脉自发电位在消融后很常见,发生于34.7%的消融肺静脉。肺静脉自发电位的出现可预测急性肺静脉传导恢复的发生。肺静脉自发电位作为肺静脉电隔离的消融终点是不可靠的。
其他文献
隐性知识挖掘理论的兴起为隐性知识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隐性知识教学成为教学模式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本文界定了隐性知识教学的概念,分析了传统“管理学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的
目的:利用MRI评估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后肝硬化,探索MRI诊断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后肝硬化的病理生理基础,确立慢性乙型肝炎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MRI分级分期标准以及乙肝后肝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小鼠血管灌注造影视网膜铺片操作技术及技巧探讨   目的:   探讨一种简单且易于规范操作的小鼠血管灌注造影视网膜铺片操作技
煤矿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由于煤矿生产本身的特殊性,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应引起重视.因此,有必要对煤矿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