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文化转向”的出现,翻译研究的领域得以扩大,研究者将研究领域从单纯的文本研究转移,将目光越来越多的投向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的本质特性,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客体进行改造、影响和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对于翻译活动而言,译者主体性就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为实现其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然而,目前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界定并不明确。《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作者是清朝的沈复。该书自面世以来得到了中国文人的极力赞赏。林语堂先生为了将这本书让世人所知,不遗余力的将该书译成英文。英国汉学家Shirley M. Black在林译20多年后也翻译了此书。本文回顾了我国近翻译史上归化盛行时期和异化盛行时期,并对比分析《浮生六记》两个译本来分析译者主体性中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对比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译者的翻译目的,二是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归化与异化的定义、历史起源以及竞争。第二章介绍译者主体性,并从译者的翻译目的以及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两方面分析明末清初时期归化翻译盛行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异化翻译盛行的背后所隐藏的译者主体性因素。第三章介绍了《浮生六记》这本书和作者沈复,并简要介绍了两个译本的译者。第四章从译者的翻译目的以及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具体分析了译本中体现的不同翻译策略。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指出从译者的翻译目的以及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影响了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