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上的1980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在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这一年既是社会转型的关键年又是文学观念变革的关键年。1980年显示出与以往文学观念的差异,同时开启了和平年代的创作风向,并且从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天地。 由于和平年代的到来,在作家战乱中长期形成的斗争心态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较为冲淡平和的心态。1980年的文学就显现出这种转折。这种较为冲淡平和的创作心态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当代文学的主流心态。正是这种心态的转变使当代文学呈现出与现代文学相反的发展方向。文学不再像往常那样急功近利,“战歌”不再高唱,文学才真正摆脱政治的干扰,才真正的走入日常。 战乱的存在使文学过分重视社会功能,而对文学的本质特性审美意蕴较为忽视,这一倾向从现代文学初期到“文革”时期一直影响着创作界,而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到“文革”时期达顶峰。1980年这种“政治标准第一”倾向开始有所转变,文学开始重视艺术标准,注重文学的审美意蕴。 从现代文学的肇始“五四文学”开始,文学就注重西方文化的输入。但是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中外矛盾一度成为主要矛盾,由于抗日战争的需要,文学自觉地贴近大众,追求民族化的效果。文学也自动中止了世界化现代化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文学继续延用毛泽东的“文学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文艺政策。直到1980年前后,社会转型,对外开放,文学才重新开始世界化现代化的进程。 纵观中国文学史,文学几乎一直处在边缘的位置。只有社会根本制度转型期,文学地位才会上升,从而接近中心位置。这种情况出现在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解体的近代现代。只有这种特殊时期文学才会上升到中心位置。一旦社会趋于稳定,文学必然要回到边缘的位置。1980年文学就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文学逐渐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总而言之,1980年的文学在根本观念上做出了调整,80年的文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蕴含着当代文学新的方向。
其他文献
本文以黄仲则及其诗歌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生平和交游进行分期概述,然后具体分析其诗歌的审美特质。黄仲则诗以其抒情之“真”和情感表现之强烈,从本质上蹈践了性灵派主真情、
英国文学批评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从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一基本观念出发,以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的实践模式为中介,深入当代文化政治现实,在文学的文化研究视野中建构了
一般情况下,老花眼出现在50岁左右,而今年才37岁的银行职员王女士日前发现,近在眼前的报表、报纸变得模糊起来,到医院看眼科,医生告诉王女士,是眼睛出现老花现象。王女士对此惊恐不已,为什么五六十岁才出现的老花眼提前来报到了呢?    所谓老花眼,是指上了年纪的人逐渐产生近距离阅读或工作困难的情况,这是人体机能老化的一种现象。  老花眼发生的年龄因人而异,大部分人在50岁左右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由于现代
期刊
吴征发现5岁的儿子看电视时总喜欢脖子一歪,眯着眼睛斜歪着看。问儿子怎么回事,儿子回答说,眼睛正对着电视看不清楚,斜着眼睛看东西比较清晰。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眯着一只眼睛,斜歪着头看东西,很有可能是弱视引起的。须警惕的是:弱视与斜视两者往往是“孪生兄弟”,它们之间会相互影响。   弱视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在视觉发育期间均可发生,多在1~2岁就开始。弱视发病愈早,其程度就越重。当孩子因为单眼弱视看
期刊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疑问句,目前附加问句还没有引起学界较多的关注和重视,其多样的形式和重要的修辞功能还没有得到比较充分而全面的挖掘。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对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