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心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冠心病患者极易伴发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影响其生存及预后。广泛收集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开展社会调查,分析与社会支持、生活质量、焦虑或抑郁等情感障碍、人格分型等息息相关的因素,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及治疗提供有效指导,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存及预后。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冠心病死亡率逐渐下降。对死亡结局进行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临床实践,用于判断高危冠心病患者,为进一步降低死亡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可能。冠心病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首因,通常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故而分析冠心病患者临死前心电图或心律失常类型有助于了解、识别高SCD风险患者,防患于未然。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及治疗中,综合考虑,重点控制相关因素,必将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生存及预后。第一部分目的:旨在探讨冠心病急性心梗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对生活质量、社会支持、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及人格分型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急性心梗患者资料,运用量表进行社会调查,分层比较各项因素并分析相关性。结果:显著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有: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文化程度、AST、CKMB、伴肺部感染、伴胸腔积液;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心肌梗死部位、冠心病史、Cr、空腹血糖、伴心律失常、伴肺部感染;显著影响焦虑状态的因素有:职业、文化程度、心肌梗死部位、脑卒中病史、空腹血糖、BNP、心脏大小、伴心律失常;显著影响抑郁状态的因素有: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心肌梗死部位、脑卒中病史、BNP、伴心律失常。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评分呈正相关;焦虑及抑郁评分呈强正相关。不同的人格分型社会支持、生活质量、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缺乏社会支持,生活质量下降,不同的人格分型,焦虑及抑郁等情感障碍均能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我们需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发,综合控制各因素,改善患者生存及预后。第二部分目的:旨在探讨导致冠心病急性心梗患者心脏破裂死亡的危险预测因素。方法:收集急性心梗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依次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结合临床实际,确定具有心脏破裂预测价值的相关因素。结果:高龄,女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肌酶升高,AST值升高,心率异常及脑卒中病史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高危因素;而既往冠心病史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发生的风险。结论:在冠心病急性心梗治疗中重点关注伴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将有助于降低心脏破裂死亡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及预后。第三部分目的:旨在分析冠心病急性心梗后心脏性猝死患者临死前主要心律失常类型。方法:收集冠心病急性心梗后死亡患者的临死前心电图资料,分析直接致死原因并进行死亡分类,探讨心脏性猝死患者临死前心律失常类型及其机制。结果:急性心梗后死亡超过半数为心脏性猝死,首要原因为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60.61%),其次为心脏破裂(30.30%);缓慢型心律失常(9.09%)仅见于非心脏性猝死。结论:对高危人群及早应用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或导管消融术,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将有效降低冠心病急性心梗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