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对华经济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通货膨胀问题的报道为实例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lo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指导下,以评价理论为分析工具,对《纽约时报》上十个有关中国经济通货膨胀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探讨经济语篇中评价资源的分布情况和特征以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从而解释报道者是如何通过语言选择来操纵读者的。   研究结果如下:   首先,经济新闻语篇中存在大量评价资源,总体而言负面评价远远多于正面评价。   第二,在态度资源中,“判断”资源所占比例最大,为53.3%,其次为“鉴赏”32.0%,“情感”所占比例最小,仅为14.7%。显然“判断”和“鉴赏”是经济新闻报道中表达态度偏爱的资源。本研究中态度资源的使用意在塑造一个在处理中国经济通货膨胀问题时“不能胜任”和“不负责任”的中国政府形象。   第三,在介入资源中,对话的“扩展”多于“收缩”,分别为55.5%和45.5%。具体而言,最充分利用的介入资源依次为“承认”,“接纳”和“反对”,分别为27.5%,27.0%和22.1%,其次为“否定”和“同意”,各为10.4%和7.1%。最少使用的是“宣告”,“背书”和“疏远”,均低于5%。《纽约时报》通过大量的“接纳”和“归属”资源来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同时又使用“否认”和“公告”来恶化中国经济形势,构建中国政府的负面形象。   第四,《纽约时报》通过语言选择把它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强加了给读者。对中国经济形象的负面构建主要是由于美国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地位感到不安,因此《纽约时报》对中国发展经济,解决问题的能力持怀疑和敌视态度,并微妙的传递着“中国威胁论”。
其他文献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美国犹太裔小说家之一,被西方评论家称为二十世纪犹太味最浓的作家。他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1967年的普利策奖。其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历史,凝视着。  诸圣,凝视着。  他们,凝视着。  请留步,请关注,这里有一位站在边缘观察的雕塑家—严友人。  沧海横流,英雄本色。百年来,中国雕塑向何处去?有说回到秦汉的,有说全盘西化的。严友人则秉承和发展了恩师张充仁先生的艺术主张,高张“西法东魂”的气质,在雕塑界独树一帜。  在美专,与陈逸飞的友谊  1960年夏季,一个年轻人同时收到了两份邮件:上海音乐学院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两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最著名的戏剧家,被誉为“美国的戏剧之父”。他一生共4次获普利策奖(1920,1922,1928,1957),并于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著名戏剧评论家约翰·加斯纳教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