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指导下,以评价理论为分析工具,对《纽约时报》上十个有关中国经济通货膨胀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探讨经济语篇中评价资源的分布情况和特征以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从而解释报道者是如何通过语言选择来操纵读者的。
研究结果如下:
首先,经济新闻语篇中存在大量评价资源,总体而言负面评价远远多于正面评价。
第二,在态度资源中,“判断”资源所占比例最大,为53.3%,其次为“鉴赏”32.0%,“情感”所占比例最小,仅为14.7%。显然“判断”和“鉴赏”是经济新闻报道中表达态度偏爱的资源。本研究中态度资源的使用意在塑造一个在处理中国经济通货膨胀问题时“不能胜任”和“不负责任”的中国政府形象。
第三,在介入资源中,对话的“扩展”多于“收缩”,分别为55.5%和45.5%。具体而言,最充分利用的介入资源依次为“承认”,“接纳”和“反对”,分别为27.5%,27.0%和22.1%,其次为“否定”和“同意”,各为10.4%和7.1%。最少使用的是“宣告”,“背书”和“疏远”,均低于5%。《纽约时报》通过大量的“接纳”和“归属”资源来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同时又使用“否认”和“公告”来恶化中国经济形势,构建中国政府的负面形象。
第四,《纽约时报》通过语言选择把它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强加了给读者。对中国经济形象的负面构建主要是由于美国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地位感到不安,因此《纽约时报》对中国发展经济,解决问题的能力持怀疑和敌视态度,并微妙的传递着“中国威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