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语干扰是语言接触中的普遍现象。语音类型学特点差异显著的语言接触中,母语干扰问题尤其突出。汉语属汉藏语系,是单音节有声调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是多音节无声调语言。维吾尔语音系在音位数量、音节结构、声调等方面和汉语音系有明显的差异。接触语言的语音类型学特点差异的大小,可对母语干扰的过程、后果造成不同影响。同语音类型学特点差异不大的语言接触中的母语干扰相比,维汉语言接触中的母语干扰,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规律。母语干扰包括匹配、回归和并合。匹配,本文指维族人以母语语音来读汉语读音,使汉语所有的语音都能以母语的语音来替代,匹配不是语音的简单替代,而是维语、汉语之间系统性的或有条件的语音配对。维汉匹配的结果是产生维族汉语(即维族人所说的汉语)读音。回归,本文指维族汉语读音逐渐向汉语读音靠拢,直至变得与汉语读音相同。并合,指汉语受维族人所说的汉语语音影响而发生的语音变化或合流。语音成分标记性和相似度,是标志特定语言间语音类型学差异的两个重要参项,也是观察维汉接触中母语干扰机制和规律的两个重要窗口。本文把标记性分为两大类。(1)类型标记性:在世界语言中分布广泛的,则标记性程度低;反之,在世界语言中分布不广泛的,则标记性程度高。(2)个别标记性:在某一个语言中使用频率高的,标记性程度低;反之,在一个语言中不存在或使用频率低的,则标记性程度高。本文根据实地调查的维汉接触材料,借鉴当前语言接触研究的优秀成果,利用实验语音学、统计分析、数学计算等方法,基于维汉语音类型学特点差异,以语音成分的标记度和相似度作为体现维汉语音类型学差异的两个参项,考察语音类型学差异显著的维汉接触中的母语干扰机制及特点。维汉接触中经常见到的是匹配和回归,并合现象尽管存在,但相对较少。本文所说的维汉接触中的母语干扰机制,主要指维汉接触中的匹配机制和回归机制。研究发现,维汉语音类型学特点差异对母语干扰过程可造成制约和影响,这突出表现在语音成分标记性和相似度对匹配、回归过程及结果的制约上。(1)维汉匹配过程和结果受施配、受配语音成分相似度大小的制约。维汉声母匹配受声母相似度大小的制约。本文通过设立相似度计算公式,对维汉声母间的相似度进行量化,提出维汉声母匹配的“相似度原则”,即维族人选择母语中与受配声母相似度最大的声母来参与匹配。相似度是对语言接触“相似匹配”的量化分析。维汉韵母匹配受元音空间距离大小的制约。本文把维汉元音构建在一个三维声学空间中,利用距离公式计算出维汉元音间的三维空间距离。元音空间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元音音值间的相似程度。一般来说,元音空间距离越小,元音相似度越高;反之,元音空间距离越大,则元音相似度越低。维汉韵母匹配同样受施配、受配元音间相似度大小的制约。维汉声调匹配,则受调值相似度大小的制约,即倾向选择维语中与受配调类调值相似度最大的维语固有词词调调值来参与匹配。(2)维汉匹配过程还受语音成分标记性制约声母匹配主要受声母个别标记性的制约,类型标记性的制约作用不明显。维汉韵母匹配中出现大量的维语音节结构对汉语音节改造的现象,这是由维汉语音类型学特点上的差异造成的。基于此,本文提出维汉韵母匹配的类型调整原则。类型调整原则体现了元音、音节结构类型等的标记性对韵母匹配的制约。维汉声调匹配已是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期间要经历“无声调意识→有声调意识→声调匹配有序化开始→实现声调有序匹配”等几个阶段,其结果必然使声调实现有序匹配会经历很长的时间。维汉声调匹配过程的漫长性,是由声调的标记性高造成的。(3)语音成分的回归主要受标记性的制约。语音成分标记性是引起回归的阶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类型标记性、个别标记性越低,则越早回归出来,类型标记性或个别标记性越高,则回归出来的时间越晚。声母、韵母、声调的回归均存在标记性引起的回归的阶。类型标记性和个别标记性单独或共同制约了回归的阶的产生。声母p先于t(?)而回归,主要是由p、t(?)的类型标记性差异造成的;韵母ei先于(?)u而回归,主要是由ei、au(?)的个别标记性差异引起的;而单元音韵母γ先于双元音ai回归出来,则是由类型标记性和个别标记性共同制约下产生的:γ的类型标记性和个别标记性均比ai低。语音标记性,为研究语言接触回归的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4)语音成分标记性和匹配、回归速度存在反函数关系。语音成分标记性越高,则匹配、回归速度越慢;反之,则匹配、回归速度越快。语音成分标记性的高低,可对匹配、回归速度起促进或延缓作用。标记性与匹配、回归速度间存在的反函数关系,体现出标记性高的语音成分对母语干扰中匹配和回归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