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治理中的条件拒斥研究——以国家政策介入为视角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_SQ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城乡之间发展的幅度是不一样的。自从1985年我国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以后,城乡之间的差距就呈现出扩大趋势,农村明显落后于城市,这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向前进一步发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鉴于此,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构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成为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的主题。 当前,国家治理乡村的手段主要是制定和执行一系列乡村治理政策,本文称之为政策介入。但是,国家的政策介入乡村并非一帆风顺,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会遇到来自乡村社会的各种阻力,本文称之为条件拒斥。这些制约因素和阻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条件拒斥极大地阻碍了乡村治理中国家政策的有效介入,不利于乡村治理的良性运行。 从以上角度出发,以治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了国外一些国家乡村治理的经验,从乡村治理中条件拒斥的作用路径和条件拒斥的基本内容两大方面分析了我国乡村治理中的制约因素和障碍所在。首先,主要是从政策制定过程、执行过程和目标群体三个方面来分析条件拒斥的作用路径:其次,主要是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法制层面和其他层面(地理条件、人口结构)来分析来自乡村社会的条件拒斥的基本内容;最后,从完善乡村治理中的政策过程、整合乡村治理中的利益博弈主体、改善乡村大环境和条件以及其他方面提出了解除乡村治理中条件拒斥的基本对策。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部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地位,因此,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班主任进行灵活管理,提升班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