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会计准则自20世纪80年代初着手研究至今有20年。20年来,我国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制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不断趋于完善。已实施的会计准则,大多具有正面的经济后果,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合理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同时,对于提高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提高了会计准则的可接受性,得到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层的信赖;而且大部分会计准则符合国际惯例,为我国资本市场信息规范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必将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经济后果。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在借鉴中外己有的研究成果,了解熟悉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分析会计准则变更发生前后的股票价格波动和其长期的变化趋势,揭示证券市场对会计准则变更的反应,以对新会计准则做出评析。论文首先从国内外角度总结了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研究现状;然后剖析经济后果学说的理论基础,分析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产生原因、后果表现以及影响因素;接下来对新会计准则进行具体的阐述和分析。在经济后果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再对新会计准则的变更进行实证分析。在沪深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中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择样本,利用2006-2007年的股价信息数据和2006年年报中披露数据信息,针对此次我国会计准则颁布实施过程中的经济后果进行实证研究。运用事件研究法以会计准则颁布的2006年2月15日、实施前的2006年12月31日和实施后的2006年年报公布日三个时点前后15天作为研究时窗,对累计非正常报酬率变动进行了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趋势图和均值T检验,以考察在这三个阶段证券市场是否会对会计准则变更做出反应,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三个阶段市场都对准则变更做出了反应,在第二、三阶段反应更为显著。同时本文还采用了回归分析的方法来检验因执行新会计准则而追溯调整的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净利润金额对于非正常报酬率的影响,在对以上三个阶段的分析中得出每股净资产变化对证券市场的反应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最后,将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