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运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在Google高清影像数据中对广州大学城的城市森林分布现状进行了提取,并结合i-Tree模型与实地调研评估了研究区中城市森林的节能减排、净化空气质量、碳吸收、碳存储和雨水截留等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状况。此外,本研究还根据人口统计数据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格局,通过构建均衡度指数探讨了城市森林的分布均衡性,最后运用均衡度指数和基尼系数对广州大学城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在社区尺度和区域尺度上进行了公平性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广州大学城中城市森林的总面积为755.013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87%,包括了附属林、道路林、生态公益林和风景游憩林四个类别的城市森林。附属林为研究区中主要的城市森林类型,占城市森林总面积的39.36%。此外,道路林、生态公益林和风景游憩林在研究区城市森林中的占比分别是27.76%、24.39%和8.49%。(2)研究区内城市森林在空间上分布破碎,景观异质性水平较高。城市森林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严重,人为的规划与维护影响了城市森林自身发展的过程,具体表现在斑块形状往往较为简单,以及区域中缺少面积较大的主导斑块。此外,各城市森林类型无论是在空间配置上还是在结构比例上都呈现出比较均匀的特点。(3)研究区内的行道树健康状况良好,树种结构相对合理,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仍处于一个生长发展的阶段。行道树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在节能减排、净化空气质量、维持大气碳平衡以及雨水截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行道树的树种构成、生长状况以及健康状况都与其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存在着密切关系。(4)城市森林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高值区出现在研究区的中心和东南部区域,低值区出现在中环周边及北部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结构组成相对合理,总体状况较为良好,但是在各项功能之间的供应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城市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与城市森林的类型及其树种结构具有密切关系,人类对其干扰的强弱、园林绿化部门对树种的设置与维护都会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5)研究区中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各居住社区内的居民与学生,居住社区包括了高等院校、村庄及居住小区三个类别。其中各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是构成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主要群体。人口密度与需求格局的分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人口密度越大的区域对城市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具有越高的需求。(6)研究区内处于相对公平级别的区域占总面积的79.34%,城市森林分布格局在整体上处于相对公平的状态。但是在各居住社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在人口密集、需求量大的区域,城市森林的分布往往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象。(7)研究区内不同类型、不同区位的社区之间普遍存在着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不公平的现象,但在整体上仍然处于相对公平的范围。按照基尼系数的分级标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对于不同社区之间的分配尚处于比较平均的水平,但已接近分级的临界值,需要相关部门今后在城市森林的构建和管护过程中对其公平性投入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