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海洋环境中人工鱼的认知模型和行为控制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生命的研究正在兴起。它是21世纪最有活力、最有前景的两大前沿学科——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以生命现象为研究对象,以生命过程的机理及其工程实现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扩展人的生命功能为主要研究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工生命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近20年来它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地被丰富。人工动物即通过计算机手段对自然界中各类生物的仿真,已经成为人工生命的一个重要分支。人工鱼即是人工动物的一种,对自然鱼类的形态、习性和行为等进行仿真模拟,展现其各种生命特征和功能,构建其所处的虚拟海洋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栩栩如生的虚拟海底世界,可以作为生物行为、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平台,又可应用于生物和海洋教学演示、海底世界可视化、教育、娱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以“人工鱼”为研究对象,将人工智能、人工生命和虚拟现实相结合,对人工鱼的认知模型和行为控制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构建具有认知功能、高级行为规划能力和逼真运动功能的人工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人工鱼总体模型。根据混合式智能体(Agent)的结构原理,提出了由感知、认知和行为三个子系统构成的人工鱼总体模型,给出了每个子系统的功能设计,同时建立了人工鱼的内部状态模型。2.基于记忆的人工鱼认知模型。以自然鱼的生物原理和记忆机制为理论依据,提出并建立了一种基于记忆的人工鱼认知模型,给出了其结构及工作原理。研究了自主角色建模的五个层次,对其特点分别予以分析;给出了记忆过程中的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方法,实现了人工鱼基于记忆的认知能力。3.人工鱼个体行为双层控制结构,包括高级行为规划和运动模型。基于人工智能和人工生命相结合的思想,提出了一种高级行为规划和运动模型相结合的人工鱼个体行为双层控制结构。通过高级行为规划算法,实现了捕食、逃避、集群等行为的多种策略,解决了人工鱼运动模式单一的问题。给出了运动速度与其内部状态包括体力、饥饿度等的关系,更合理、有效地模拟了真实鱼类的生命特征和智能行为。4.人工鱼群体行为协同控制方法。将个体Agent建模扩展到群体Agent行为建模,提出了一种基于多Agent的人工鱼群体行为协同控制方法。基于消息中心,通过消息的分发、接收和处理机制实现人工鱼对动态环境和其他Agent的实时感知,再通过高级行为规划和运动模型执行当前意图,从而快速有效地实现人工鱼群体行为的协同控制。基于上述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虚拟海底世界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该系统将利用虚拟现实的实时绘制方法,对虚拟海洋环境进行建模及特效表现,为人工鱼提供外部生活环境;并将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和方法用于人工鱼的具体设计,使得人工鱼成为具有自主行为和丰富生命特征的智能角色。
其他文献
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耐久性基础上,以耐久性作为配合比设计的主要指标,采用现代化混凝土技术制作而成。针对不同的用途要求,高性能
古代典籍中芒硝(消)、朴硝(消)、硝(消)石几种名称繁乱混杂,相应的药材常有变化,以致混淆错用。本文通过硝石、朴硝与芒硝的本草考证,从性状、产地、应用、制法等方面分别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纸化考试开始出现,并迅速取代传统考试方式成为主流.因此,开发试卷自动生成系统将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研究了试卷生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问题.文
通过收集沪深两市66家上市公司2-12年期大约340个样本观察值数据,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在我国背景下实证研究了ERP与公司盈利绩效的关系.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采用ERP后,短期而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接受治疗的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口服甲钴胺进行治
文章首先在辐照条件下测试GaInP2/GaAs/Ge三结太阳电池的光谱响应,确定了三结电池在轨道带电粒子辐照条件下的损伤特征。通过试验获得了在不同粒子辐照条件下电池电性能退化
近日,农业部召开全国草原鼠虫害防控工作部署会议,通报2017年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结果,部署草原鼠虫害防控工作。
目的:评价重建心阻抗图(RICG)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可靠性.方法:心血管疾病患者29(男17,女12)例,年龄(65.0±12.9)岁.采用仰卧位在1h内分别用RICG与平衡法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ERNA)测量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汤加减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及对IL-6、IL-8的影响。方法选取118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59例),两组均给予替
目的探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ZRL-Ⅱ-A腔道介入治疗仪联合抗生素治疗,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