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动态监测尿微量蛋白水平在危重症患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作为危重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监测指标的可行性,为急性肾损伤早期识别、病情演变和预后评估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筛选从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共30名入住时间超一周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全部试验对象分别在入ICU的第1、3、7天留取尿样本,采取酶联免疫法前瞻性动态监测入住ICU的危重患者一周内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MA)、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β2-微球蛋白(P2-microglobulin, β2-MG)、尿转铁蛋白(transferrinuria, TRU)、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水平及其变化,并分别与同期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常规尿蛋白相比较。记录同期APACHE Ⅱ评分、机械通气应用情况、28天死亡率等临床数据。全部试验对象,根据以下不同分组方法共进行三次分组。第一组:13例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者为实验组,余17例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者为对照组,比较一周内尿微量蛋白结果;第二组:其中9例患者入住ICU后确诊AKI的病例为AKI组,其余21例未发生AKI者为非AKI组,比较初始尿微量蛋白结果;第三组:全部试验对象对象在28天内共死亡7例,好转23例,比较死亡组和好转组患者初始微量蛋白尿结果。本院正常参考值及阳性结果判定:常规尿蛋白为阴性,血Cr正常值定义参考值<34-132μmol/L,尿MA<30mg/L,尿β2-MG<0.22mg/L,尿α1-MG <12mg/L,尿RBP<0.7mg/L,尿TRU<2.24mg/L。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中任何一项指标高于正常值即为阳性。[结果]1.危重病房患者尿MA、β2-MG、α-MG、RBP、TRU阳性发生率极高,入住当天分别为:86.67%、60%、83.33%、83.33%、40%,单项检测RBP阳性率偏低,五种微量蛋白联测阳性率为93.33%,而同期血肌酐阳性率仅为30%,尿常规蛋白56.67%,GFR阳性率为33.33%。入住ICU一周内患者常规尿蛋白、尿MA、α1-MG、五项微量蛋白联合检测阳性率有所下降,尿RBP阳性率有所上升。2.实验组(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者)和对照组(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者)五项尿微量蛋白相比,两组患者入住ICU前三天尿TR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七天尿β2-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KI组患者和非AKI组患者一周内五项尿微量蛋白测定值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住ICU一周内尿MA、β2-MG、α1-MG、TR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KI组患者入住ICU一周内尿MA、β2-MG、α1-MG水平呈上升趋势,非AKI组患者入住一周内尿MA、β2-MG、α1-MG、TRU呈下降趋势。4.死亡组和好转组患者入住ICU一周内初始尿微量蛋白测定值的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住一周内尿TR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入住ICU第一周尿MA、β2-MG、α1-MG、TRU水平呈上升趋势,好转组患者第一周尿MA、β2-MG、α1-MG呈下降趋势。5.急性肾损伤组死亡率高达55.6%,与未发生急性肾损伤组相比,其死亡率、平均ICU住院日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入院病例在年龄、性别、住院期间机械通气使用率等方面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动态监测尿MA、β2-MG、α1-MG、TRU水平可作为AKI及危重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监测的临床指标,较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常规尿蛋白等敏感性好,五项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检出率更高。单项检测尿MA、α1-MG、TRU水平较其他两项指标更加敏感。2.动态监测尿MA、β2-MG、α1-MG水平变化趋势有助于AKI的早期识别、判断肾损伤程度、评估患者预后。3.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我院危重病房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基础疾病较多(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入住ICU时多数既存在不同程度肾损害,肾损伤发生率极高。传统传统的肾功能评估方法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动态监测尿微量蛋白有助于提高重症医师对早期肾损伤的认识,注意肾脏保护,及早进行干预措施,降低危重病房AKI发生率、改善危重症患者预后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