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蜜蜂白垩病(Bee Chalkbrood Disease)是由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侵染而引起蜜蜂幼虫死亡的真菌性病害。目前国内外对蜜蜂白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的分类学鉴定、生物学特性、培养条件、流行规律以及选育抗病品种等方面,其致病机理尚未清楚。由于缺乏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使得白垩病成为严重危害养蜂生产的一种顽固性病害。为探究蜜蜂球囊菌侵染机制,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建立起来的人工饲喂蜜蜂幼虫的技术体系,接种蜜蜂球囊菌孢子,研究蜜蜂幼虫的敏感日龄及低温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只要幼虫取食了足够的孢子量,菌丝均在幼虫7日龄末至8日龄从幼虫末端穿出体表,是否低温处理对球囊菌侵染的影响并不明显,且抗病蜂群与患病蜂群幼虫个体在抗病力上并无明显差异。球囊菌对蜜蜂幼虫的侵染与蜜蜂的发育主要是从幼虫到蛹的变态发育有关。对球囊菌侵染幼虫的病理学切片研究表明:在整个幼虫期,幼虫取食的球囊菌孢子在中肠内萌发,但生长缓慢。至幼虫进入预蛹期,蜜蜂幼虫的中后肠开始连通,围食膜包裹着食物残渣及球囊菌菌丝往后蠕动进入后肠。此时幼虫体内组织正在进行重组,体细胞降解成透明状小颗粒,肠道细胞已降解只剩下基质层,肠道中的菌丝透过破损的围食膜和基质层侵入体腔中迅速大量生长,经过一天的营养生长,菌丝即充满血体腔,从幼虫躯体后部穿出体壁。从正常的蜜蜂幼虫和接种蜜蜂球囊菌孢子的染病蜜蜂幼虫体内采集血淋巴进行SDS-PAGE电泳和蛋白酶、酯酶、淀粉酶的活性染色分析。结果显示:处于从幼虫到蛹变态发育时期的正常蜜蜂幼虫血淋巴内蛋白含量丰富,蛋白主要由分子量较高的4种组分组成;而染病蜜蜂幼虫则蛋白含量极低,且蛋白主要由分子量小于30kDa的小蛋白组成,血淋巴主要蛋白明显被降解。酶活染色能检测到蜜蜂球囊菌多种蛋白酶和酯酶的活性,但未检测出淀粉酶活性。说明蜜蜂球囊菌在蜜蜂幼虫体内的侵入、生长与这两种胞外酶的作用有关。这两种酶有助于菌丝穿透蜜蜂幼虫肠道基质层,并将蜜蜂幼虫的大分子物质降解为蜜蜂球囊菌可以利用的小分子物质,影响蜜蜂的正常发育,最后导致蜜蜂死亡。总之,蜜蜂球囊菌充分利用了幼虫到蛹变态发育时免疫力缺失和丰富营养的条件,从而成功侵染蜜蜂幼虫,体现了蜜蜂球囊菌侵染的高度专一性,也是球囊菌与蜜蜂长期竞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