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牧区教学点布局调整是近年来拉萨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以前没有人进行过深入研究,在具体操作中也仅仅依靠国家、地区的相关政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本文从教学点布局调整的涵义入手,重点对拉萨市农牧区教学点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布局调整应采用的有效策略,以实现农牧区教育健康发展。本文旨在揭示问题,为合理调整农村牧区教学点,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借鉴。农牧区教学点布局调整是一种理性的作为,是符合实际和科学的认识,符合广大农牧民意愿;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和趋势的改革行动。教学点布局调整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对现存教育发展现状、地方经济、人口文化等因素作理性审视;在保证农牧区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资源的适度集中和优化整合,改善办学条件,使更多的农牧区孩子接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分析拉萨市农牧区教学点布局调整实践及存在的问题。首先联系当地自然经济发展状况,介绍了拉萨市农牧区教学点布局及调整现状,突出强调其布局调整政策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规划。其次对拉萨市农牧区教学点布局调整存在的农牧区学生上学难;寄宿制学校管理问题多;教师资源分配不合理;撤并教学点资产流失严重;农牧区教育文化阵地的流失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原因为: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理解存在偏差;过度追求教育规模;布局调整没有长远规划;对农牧区实际情况缺乏深入了解;相关部门教育资产观念缺乏。最后一部分对如何优化拉萨市农牧区教学点布局调整给出建议,即:要正确认识国家关于农牧区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要深入农牧区调查研究;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农牧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撤并教学点各类资源。农牧区学校布局调整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应是人们自觉、主动运用教育规律改变现存教育现状的过程,是人类对教育的认识科学化、理性化、人性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