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叠词的对比研究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gl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方法。叠词是中日两国语言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即由同一词素、词干、词或词组重叠而成,增加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叠词数量多、形式丰富,而且其词性比较广泛,结构特征显著,频繁地出现在中日两国语言中,具有其他语言表达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日两国是拥有悠久交往历史的友好邻国,两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日语和汉语的叠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叠词由于其独特的构成以及丰富的语义色彩正在受到中日两国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中日两国语言中叠词的正确使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迄今为止,关于叠词各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对日汉语叠词的对比研究则很少。但是由于叠词广泛存在于整个词性中,所以值得研究之处很多。因此,有必要对日汉两国的叠词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对比。叠词是中日语言中的重要语言现象之一,在中日两国语言中都很常见,而且在各自的语言运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植根于文化,必定与文化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希望通过对本论文中日叠词的对比研究,能有助于日语学习者对叠词情况的全面了解的同时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进而更好地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顺畅的交流。本论文旨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以日语和汉语中的叠词为研究对象,以词典、文学作品等为参考,在对其定义、形态以及形成原因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引用丰富实例对日汉语叠词在结构及语法方面进行客观、具体的对照分析。本论文将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1章绪论部分。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第2章对中日两国叠词的相关先行研究进行介绍、分析及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立场。第3章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从定义及形态两方面对叠词的整体概观进行介绍,然后从语言学习、文化心理、语言传达三个方面探求日汉叠词形成的原因。第4章为本论文的重点部分。本章将从构成及语法两大方面对日汉叠词进行具体的对照分析。构成方面将对两国叠词的标记方式、语种构成进行比较分析;在语法方面,将按照对词性的分类,重点对四大词性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构成的叠词从表述方式和意义变化两方面,通过引用大量、具体的实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对比。第5章为本论文的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课题进行阐述。
其他文献
【正】农村初中的生源决定了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因为学生原有知识功底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写作心态复杂,甚至写作文时有一看题目就动手写的盲目性、写不下
通过对现有历史建筑更新实例的总结和提炼,对其设计中的叙事方法进行研究,从建筑叙事学的线性叙事、并置叙事、解构叙事三种叙事手法的角度,对历史建筑更新应用中的空间塑造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钢琴集体课在中国作为高师钢琴基础课已有十几年时间,大大缓解了扩招后因师资不足带来的压力,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机制、观念和科研地位、师资引进等方面对国内钢琴集体
散文翻译也是文学翻译的一种。散文的本色是“真、情、美”,因此散文翻译的原则也应该是围绕“真、情、美”的传达来进行(李明,2010:103)。张培基先生作为我国的知名的教育家
20世纪60年代末,阐释学作为哲学理论被应用于探究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而盛行于西方世界。阐释学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传统阐释学、方法论阐释学、本体论阐释学和伽达默尔的哲学
本文以《文化分析与布迪厄遗产》(Cultural Analysis and Bourdieu’s Legacy)的节译为翻译实践材料,针对原文中出现的较为典型的英语无灵主语句,探讨其规律,以总结出相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