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机理与监测诊断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ckling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柴油发动机、燃气发动机为代表的活塞式发动机广泛应用于油田、气田、地下储气库等工业领域,是这些流程工业装置的核心动力设备。发动机安全稳定的运行能够保障油气开采与天然气输送、储运的顺利进行。活塞式发动机结构复杂,具有运动部件多、激励源多、易损件多等特点,机组中包含大量的不平衡惯性力和爆发冲击力,故障率较高;一旦活塞式发动机出现严重故障,如连杆断裂、止推轴承严重磨损、齿轮箱断齿、活塞撞缸等,将会导致发动机短时无法恢复,进而对企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产生着火爆炸恶性事故,危及人身安全,影响企业的声誉。目前,国内活塞式发动机的维修模式通常采用定期检修与事后维修的方式,判断故障主要依赖于耳听、手摸、热工参数监测与离线测量机体振动等,其中较高水平的监测会安装有单点的振动传感器,进行整机振动水平的监测。这样的模式下,定期检修成本高,且存在着维修过剩或维修不足等问题;热工参数则无法有效监测机组的机械类故障,对拉缸、撞缸、连杆轴瓦磨损等故障不敏感;离线测量机体振动无法实时反映机组的运行状态,监测效果滞后;在线单点振动监测只是测量单一量值,无法及时预警,往往发现故障时设备已经损坏。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对活塞式发动机进行实时状态监测并研发在线监测诊断系统意义重大。本论文从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机理及特征研究出发,以保障活塞式发动机安全平稳运行、避免发动机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为目标,对活塞式发动机在线监测、故障诊断方法与监测诊断系统开展研究,进行成果实验与工程实际应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机理研究。基于建模仿真对活塞式发动机进行典型故障机理与特征分析,通过对发动机曲轴推力轴承磨损故障、气门间隙异常故障、连杆轴瓦磨损故障以及发动机燃烧故障进行研究,为监测诊断方法与典型故障监测方案的提出奠定基础。(2)开展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监测诊断方法研究。针对活塞式发动机的信号特点,提出了基于小波包与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KPCA)的多信号融合诊断方法,提出基于瞬时转速与振动信号的发动机故障监测诊断方法,提出基于角域敏感特征的气门间隙异常诊断方法,利用实际案例验证了相关方法的有效性。(3)开展活塞式发动机故障在线监测诊断系统研究。提出了在线监测系统测点布局与软件整体框架,针对发动机典型故障,进行故障自动诊断方法研究;建立了 6缸与12缸发动机故障模拟实验台,开展了发动机典型故障模拟实验研究;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工业实际机组,验证了活塞式发动机在线监测诊断系统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其他文献
香山《琵琶行》流传之后,后世许多文人都以之作为直接或潜在的艺术原型,吸取灵感,出现大量的翻仿之作,或翻其主题,或仿其结构,或衍其内容,或摹其描写。翻仿之诗呈现明显的朝
精神病患者是社会弱势群体,其权利易遭受他人的侵害,同时其有可能对他人权利造成损害。因此为维护本人和他人权利,有必要对其实施特殊的措施。大陆和台湾地区均规定对严重精
针对教师教育的特点,师范院校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是当务之急。在分析课程建设必要性的同时,着重从课程目标与大纲建设、课程内容资源与教材建设、课程组
目前的大部分介入研究主要关注语言本体,未能体现话语的生态意义,无法体现话语者的生态意识,不适合作为国际生态话语的介入分析模式。因此,本研究提出介入系统建构的超学科理
<正>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这是一片向海而生的传奇热土,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精神,其来有自。七十年辉煌岁月,勇立潮头,砥砺前行;七十载逐梦流年,跨越历史,创造奇迹。新中国成
听课评课是常见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直接指向课堂教学的。目前不少学校都非常重视听课评课这种常规的教研活动。文本从实践的角度,从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层面,探寻有效听
总结分析了采用振动主频、振动应力、振动速度等不同标准评价爆破振动强度的方法,针对屋场下采矿爆破的实际工程,分析计算了不同爆破作用圈半径大小,给出了振速与距离的关系.
汉字是一种唯美的语言语文字,汉字的字形与字意,都体现出了自身的丰富内涵与文字的表现力,对于一位语文教师而言,在语文教学当中,不仅要有效地教授给学生&#39;语言&#39;,同时
文章阐述了教师资格证国考大背景下师范教育专业的校本课程建设需遵循科学性、适应性、协调性、促进性等基本原则,提出国考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的措施,即加强领导,协调进行;课
微型扑翼飞行器(Flapping Micro Aerial Vehicle,FMAV)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广阔用途,驱动着FMAV的研制与发展。随着微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和仿生学的日趋成熟,FMAV的设计与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