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冠脉开通即刻血压下降现象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8年12月在我院接受直接PCI且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的AMI患者84例。84例AMI患者均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适合直接PCI治疗。PCI过程按标准PCI方法进行。血压下降的判断标准为AMI直接PCI开通IRA后即刻发生的收缩压下降≤12.0kPa(90mmHg)或基础血压较高者以收缩压或舒张压下降≥20mmHg诊断为即刻血压下降。对84例患者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下降的发生与16个临床因素和冠状动脉造影因素的关联性。先做血压下降现象的发生与逐个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然后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逐步筛选。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84例,其中冠脉开通即刻血压下降的有61例,总发生率72.62%。61例患者中右冠梗死患者为50例,前降支加回旋支11例。胸痛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为2~26小时。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p = 0.107)、性别(p=0.885)、高血压(p=0.964)、糖尿病(p=0.594)、吸烟(p=0.116)、肾功不全(p=0.703)、高脂血脂(p=0.237)、术前血流≤TIMI1级(p=0.023)、Q波型梗死(p=0.566)、发病时间≤6小时(p=0.039)、伴心律失常(p=0.067)、右冠梗死(p=0.004)、CTFC >28、多支血管病变(p=0.011)、术前高血压(p=0.062)、梗死前心绞痛(p=0.019)。然后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逐步筛选得出右冠梗死(P=0.012)、伴心律失常(p=0.050)、AMI发病时间≤6 h (p=0.014)、术前血流≤TIMI1(p=0.051)和CTFC>28 (p=0.047)是独立危险因子,多支血管病变(p=0.061)也是危险因子;而梗死前心绞痛是独立保护因子(p=0.025)。结论AMI发病时间短、右冠脉梗死、伴有缓慢心率、CTFC>28、多支血管病变增加直接PCI术冠脉开通即刻低血压发生的危险性,而梗死前心绞痛则可减少直接PCI术冠脉开通即刻低血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