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国务院“3号文件”的出台,引发了我国资本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资本市场结构日益多元化,金融市场深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金融机构重要主体之一的商业银行也在不断转变经营思路,通过业务的不断创新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竞争能力。同业业务由于具备融资成本较低、风险计提较低、资本占用较少等特点,因而成为了商业银行盈利的一大重要手段,也导致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种类随着监管约束不断变化,规模扩张速度及其迅速,并由此造成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增加。2013年连续两次钱荒引发的流动性危机以及三年后(2016年初)的票据买入返售资产案件,都说明了同业业务发展至今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潜在风险在逐渐增大,甚至能够诱发系统性风险。系统梳理同业业务与商业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希望通过本文能增强对同业业务的认识,提高防范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防范此类风险的水平。本文主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同业业务发展驱动因素、主要业务运作模式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同业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同业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途径,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流动性风险进行了衡量与验证,得到实证结果。并在分析的基础上,从顶层监管、业务创新、机制建立、人才培养等几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促进银行同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净利差收窄,推动了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但同业业务存在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易导致流动性风险,并会进一步引发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二是同业业务比重与银行的整体风险存在直接关联,商业银行应该合理控制同业业务规模,监管部门也应完善监管体系。三是我国M2增长率与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市场资金越充裕,银行将多余流动性释放出去的意愿就越强烈,同业业务的规模扩张也越快。四是总资产报酬率与银行流动性水平呈负相关的关系,这表明银行在提升盈利能力的同时,往往会恶化自身的流动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