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钢铁贸易网络特征的统计研究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swe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钢铁产能过剩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问题并行,使得我国钢铁业面临着“内忧”和“外患”的双重挑战。此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尤其是钢铁“走出去”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鉴于此,为从全局角度把握“一带一路”沿线钢铁贸易格局特征,了解沿线各国间的贸易关系变化,以期为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开展钢铁贸易提供实际参考,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利用相关网络指标、Louvain算法、QAP回归分析方法等对2008-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间的钢铁贸易网络的格局特征、网络的影响因素、我国的网络地位及钢铁出口竞争关系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2008-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钢铁贸易网络整体密度不高,具有较高的聚类系数和较短的平均路径,表现出“小世界”特征;(2)钢铁贸易网络存在社会网络中典型的“富人俱乐部”特征,即大部分的钢铁贸易额集中产生于少数国家之间;网络社团的分化程度不高,沿线钢铁贸易逐渐趋向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3)经济规模差距越大的国家之间更倾向于产生钢铁贸易,地缘临近、语言相同的国家之间也更易于产生钢铁贸易,而地理距离越远、制度差距越大的国家之间越不易于发生钢铁贸易;(4)我国在沿线区域具有较强的钢铁出口影响力,对沿线国家之间的钢铁贸易渠道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在“一带一路”沿线钢铁贸易网络中居于核心地位;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和土耳其等四国是我国最主要的钢铁出口竞争对手;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是我国与美、日、韩等三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主要钢铁出口竞争地区。针对研究结论,本文给出以下建议:(1)加强沿线国家间的贸易合作关系,促进国家间的钢铁贸易联系,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2)加大投入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减少国家间的钢铁贸易成本;(3)加强沿线国家间的政治互信、文化交流,减小政治、文化等差异对国家间的钢铁贸易阻碍作用;(4)保持我国在沿线钢铁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影响力,并进一步提升钢铁贸易出口竞争力。
其他文献
新经济下我国制造业发展要求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转变。重铸一把制造业发展“评价标尺”、找到驱动其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任务。本文在明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高端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4个维度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拉开档次法进行赋权,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对除西藏外的我国大陆30个省市2011-2017
滚动轴承广泛应用于旋转机械中,对其性能退化评估和预测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其实际运行状态、避免事故发生。当前的退化评估和预测多采用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其关键在于获得合适
本文剖析了中职数学难教难学的原因,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