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除虫菊酯农药与DNA作用及其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silang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NA电化学传感器作为生物传感器的一种,自从Millan和Mikkelsen首次描述之后,受到了广泛关注,它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生物传感器。目前DNA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很多都是集中在靶序列(或特定基因)的检测上,而用于检测农药小分子的相关报道还较少。农药残留问题成为世界性的大问题,随着各种农药的不断出现,新的检测方法和手段也成为研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由于具有灵敏度高、成本低、易操作、简单化、并能与其它仪器兼容等特点,而备受关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继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农药之后的一个新突破,它是根据天然菊素化学结构仿生合成的一种广谱高效杀虫剂。目前有关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色谱法和免疫法上,而利用电化学方法研究的还较少。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一种神经毒物,长期食用含有拟除虫菊酯农药的食物容易引起慢性中毒。DNA作为基因表达的物质基础,研究DNA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作用方式,有利于我们从分子水平了解农药与DNA的作用机理,并且对利用DNA制备传感器进行农药监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其关键步骤在于DNA的固定化。本论文基于以上问题,首先通过光谱法研究了两种不同结构类型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明确它们之间的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制备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拟除虫菊酯农药。具体内容包括:(1)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不含芳香环的拟除虫菊酯农药(丙烯菊酯和胺菊酯)与单双链DNA、鸟嘌呤及鸟嘌呤核苷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丙烯菊酯与ssDNA之间存在静电和沟槽两种作用方式,而胺菊酯与ssDNA之间主要是静电作用。鸟嘌呤和鸟嘌呤核苷与农药作用的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表明,它们与农药之间主要以氢键相互作用,且鸟嘌呤核苷与农药的作用比鸟嘌呤与农药的作用要强。(2)在pH=6.75的三羟甲基胺基甲烷-盐酸(5 mM Tris-HCl+50 mM NaCl)的缓冲溶液中,采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含有芳香环的拟除虫菊酯农药(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与小牛胸腺DNA、鸟嘌呤、鸟嘌呤核苷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与DNA之间可能是以插入模式相互结合的,鸟嘌呤和鸟嘌呤核苷与农药之间是以分子间氢键结合的,且鸟嘌呤核苷与农药的作用强度大于鸟嘌呤与农药的作用。(3)研制了在过氧化聚吡咯膜修饰玻碳电极(或碳纤维电极)上沉积纳米金后固定DNA的生物传感器。运用循环伏安法(CV)、电位阶跃计时电流法(CA)及电位阶跃计时库仑法(CC)法研究了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在DNA/nano-Au/Ppyox/GCE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测得了动力学参数如电荷转移系数α,扩散系数D,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研究结果表明,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在DNA/nano-Au /Ppyox/GCE修饰电极上受扩散控制,二者的DPV响应峰电位分别为-0.76 V和-0.75V。氯氰菊酯检测的线性范围为5.8×10-8~1.3×10-6 mol/L,检出限为1.0×10-8mol/L;氰戊菊酯检测的线性范围为9.5×10-8~5.7×10-6 mol/L,检出限为3.0×10-8mol/L。而在以碳纤维为基底电极的修饰电极上同样能够得到很好的检测范围和检测下限。
其他文献
铁基磷酸盐材料由于其安全性好、成本低廉等优点,作为电池正极材料是很有发展前景的。然而,由于该类材料的本征电导率较低及离子扩散速度较慢等问题,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本文以LiFePO4F和FePO4两种铁基磷酸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颗粒纳米球形化、纳米Ag粒子表面修饰以及与碳复合构筑碗状结构的方法,改善材料导电性,从而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通过一种与化学诱导沉淀相结合的固相法,合成了具有高纯度的类球型
学位
钒氧簇合物(Polyoxovanadates,简称POVs)是多酸科学研究的重要成员,在化学、生物和医药等众多研究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由于混配型钒氧簇更为多变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更加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基于配位化学的概念和晶体工程自组装的原理,引入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组分,或者丰富多样、性能突出的金属-有机配位单元,制备兼具混配型钒氧簇和有机/金属有机单元等组分优点于一体的杂化化合物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生物油精制的新方法,显著地降低油品腐蚀性,同时提高其稳定性和热值以及产率,从而得到具有更广泛用途的高品质燃油或高附加值的化学品。生物油是生物质经快速
多孔材料在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研究领域跨越数学、物理、化学、材料、能源、计算机等纵多学科,其应用涉及建筑、能源、医疗、工业催化、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