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位与述位概念首由马泰修斯于1980年代提出,此后,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学派将主述位结构纳入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就将主述位理论提高到语篇层次。本论文报告了笔者运用主述位理论翻译牛津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罗伯特·比尔曼博士学术著作Shakespeare’s Money(《莎士比亚的财富》)节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相应翻译策略,重点关注于情态附加语和长句的翻译。评注的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介绍主述位理论,界定了相关概念,指出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述位结构的差异;然后综述了现有的在主述位理论指导下的英汉翻译研究,由此得出结论认为,主述位理论是可以用来指导翻译实践并产生更好的译文;最后点出本研究的意义,相对于以往学术翻译研究,从主述位理论这一角度出发关注两个层面——情态附加语和长句是一个较新的视角。而这一层面的研究,对学术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评注的第二部分中,笔者结合具体的译例分析,介绍了如何运用主述位理论来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笔者体会到,在翻译过程中,源文本中有明确意味的情态附加语,其在译文中对应的词语位置可以处理得更加突出,让目的语文本读者能明显体会到这其中的意味。尽管如此,还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而针对长句的翻译,则应该优先考虑遵循原文主述位结构,而在原文主述位明显不能遵循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调换源文本主述位位置,增加主位等方法。评注的第三部分是总结,笔者指出主述位理论能够帮助译者理清原文是如何推进的,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原文,而在译文的生成过程中,译者也可以借助该理论保证译文传达出与原文相同的主位效果,使得译文连贯通达、衔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