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知名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纷纷被更换,在国外,高级管理人员的更换也是证券市场和管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初步观察数据得知,2002年到2006年期间,发生高管变更的样本几乎接近样本总数的30%,愈演愈烈的高管变更,在2006年竟然达到了301个顶峰水平,这激起了本文作者极大的研究兴趣。另一方面,近年来,盈余管理逐渐由一种现象转变成一种手段,很多上市公司基于不同动机都不可避免地从事盈余管理活动。那么在倡导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今天,高管变更和盈余管理它们对公司价值究竟有什么影响?本文试图收集中国证券市场的相关数据,通过相应的方法,探索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更换,盈余管理及公司价值彼此之间的关系。
本文第一章,即绪论及相关文献综述。本文绪论分三个部分。首先,本文联系上市公司现状阐述了研究问题的意义,上市公司高管如此频繁变更后面是否有盈余管理的影子存在,是否影响公司的价值?并简单交代了论文研究内容及其方法;其次,文献综述主要集中于:上市公司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幅度之间的国内外研究、上市公司高管变更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国内外研究及目前国内外对公司价值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了总结;最后对国内外文献综述作了简单的评价,从而揭示出本文写作的意义。
第二章,理论基础。该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写作的相应理论基础。主要有: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高管变更的理论基础及公司价值的理论基础,为本文后面的实证分析做好理论铺垫。
第三章,主要是实证设计,在介绍了本文的样本搜集整理情况之后,根据本文的三个假设,将本文总体的实证检验分成四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主要采用应计利润分离法下的两种截面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计量,即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作为因变量估计特征参数的截面修正Jones模型和总应计利润作为因变量来估计特征参数的截面修正Jones模型,以这两种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得出琼斯模型的系数,再通过计算最终得出盈余管理的指标——可操控应计利润;第二个步骤,主要是通过构建模型,在对资产负债率、资产规模、年度和行业进行控制的同时,对盈余管理变动幅度变量和高管变更相关变量之间关系进行线性回归,以验证本文第一个假设,即高管变更会促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增大,其中对盈余管理数据计量采用两种方法,即通过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作为因变量估计特征参数的截面修正Jones模型和总应计利润作为因变量来估计特征参数的截面修正Jones模型分别回归计算取得(本文称之为“TA”方法和“GA”方法);第三个步骤,主要是通过构建模型,在对资产负债率、资产规模、年度和行业进行控制的同时,对公司价值变量和高管变更变量之间关系进行逻辑回归,以验证本文的第二个假设,即高管变更会促使公司价值得到提升;第四个步骤,主要通过构建模型,同样控制了资产负债率、资产规模、年度和行业等因素,对公司价值变量和盈余管理变动幅度变量之间关系进行逻辑回归,以验证本文的最后一个假设:增大盈余管理幅度非但不能促进上市公司自身价值的提升,反而会降低公司价值,其中对盈余管理数据计量同样采用“TA”方法和“GA”两种方法。
第四、五章,实证结果和实证结论,最终通过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本文实证三个部分的结果都非常显著,并分别支持本文提出的三个假设,即高管变更会促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减小;高管变更会促进上市公司价值的提升;增大盈余管理幅度会降低公司价值。最后,在本文的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启示和建议,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局限和后续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的贡献在于:
(1)样本规模大和采用两种方法回归盈余管理数据
本文采用我国A股全样本数据情况下,在剔除掉金融保险等特殊行业和其他数据缺失的样本后,由于本文对数据要求比较严格,进而剔除了2003年到2006年期间数据不连续的样本,最后共采用了2003年到2006年期间738家上市公司的四年数据作为本文的基础数据,整个样本规模达到2952个;本文对于盈余管理数据计量,即对可操控应计利润的回归分别采用线下项目模型和修正琼斯模型两种方法,并始终将两种方法所回归计算的数据不断延伸应用到其他三个部分的实证检验当中,从而借助不同方法的数据相互验证本文的假设。
(2)实证检验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检验体系
首先,实证第一部分通过对琼斯模型回归和相关的公式,计算出盈余管理的指标——可操控应计利润,为下面的检验作准备;
其次,实证第二部分通过对盈余管理变动幅度变量和高管变更相关变量之间关系进行线性回归,验证了“高管变更会促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减小。”这一假设;
再次,通过对公司价值变量和高管变更变量之间关系进行逻辑回归,验证了“高管变更会促使公司价值得到提升”这一假设;
最后,通过对公司价值变量和盈余管理变动幅度变量之间关系进行逻辑回归,验证了本文的最后一个假设“增大盈余管理幅度不能促进上市公司自身价值的提升”。
如此下来,围绕着公司价值这个问题,从高管变更和盈余管理角度分别进行了验证,形成一个层进体系,为本文的结论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3)构造盈余管理变动指标具有创新性
本文实证的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实证模型中,构建了盈余管理变动幅度这个新指标,通过该指标参与本文相关假设的检验,这种研究设计在现有核心期刊的研究文献中笔者尚未见过,而且这一步检验最终结果也非常显著,有效地支持了本文的两个假设:“高管变更会促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减小”和“增大盈余管理幅度不能促进上市公司自身价值的提升”。
(4)研究角度具有创新性
在已有的文献中,关于盈余管理和公司价值之间的文献研究非常之少,本文又是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从盈余管理变动和公司价值角度,对增大盈余管理幅度能否促进上市公司自身价值提高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所幸最终实证检验结果有效地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这使得本文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上重新认识盈余管理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