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装硅纳米结构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x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采用离子束溅射方法在硅单晶表面获得量子点阵列的实验条件,并对其产生的机理做了细致地分析,研究了在束流密度大小为20μA/cm2的低束流密度正入射的Ar+离子束溅射Si(100)单晶表面后,样品表面的形貌变化,系统研究了Si(100)表面溅射得到量子点尺寸、样品表面粗糙度和离子束束流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束流密度分别为20和380μA/cm2的溅射条件下,溅射后样品表面粗糙度和样品表面温度间的变化关系,利用磁控溅射技术,采用Si和Si02两种靶材共溅射再热处理的方法在光学石英玻璃衬底上制备纳米硅颗粒镶嵌薄膜。并对得到的薄膜光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采用Z-scan技术测量了在连续激光束辐照下薄膜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发现样品具有较大的光-热致非线性折射率和较强的负透镜效应。
其他文献
本论文围绕双探针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纳米结构的量子电导、碳纳米管阵列的电场分布进行了实验与理论探索,主要工作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设计了适于双探针的电子控制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以及图像获取设备分辨率的提高,在机器视觉、实物仿真、工业自动检测、产品质量控制、生物及医学检测等领域,人们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三维面形
反常波(畸形波)起源于海洋学,具有极大的破坏力,是一种十分复杂的非线性自然现象,近十年来,已经成为了光纤中非线性光学这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热点。尽管越来越多科学家投入到对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与其他显示相比具有主动发光、低驱动电压、全视角、响应快、工作温度范围宽、可柔性显示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显示技术的主流。在OLED全彩显示和固态
本文研究原子与光场Raman相互作用系统中原子的信息熵压缩,以及双原子与单模光场相互作用中的量子纠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对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系统中原子信息熵压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