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作为第一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凭借其对黑人文化的执着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赢得了特殊的文学地位。《天佑赤子》是其84岁高龄时的新作。这部小说延续和升华了莫里森对黑人文化的钟爱和对博爱的坚守。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采取非线性的叙事策略,以性侵儿童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触发点,试图寻求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构建一个美美与共的和谐美国。鉴于很多关于该小说的研究仅停留在研究儿童创伤的表面,本文创造性地捕捉到了中国“美美与共”的理念与黑人爵士乐的共通之处,并且大胆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试图从爵士乐的形式与精神出发,探求蕴含在小说文本样式、叙事策略和政治主题中的美美与共的理念。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异曲同工,两者都秉承美美与共的理念。本文以爵士乐的形式和爵士乐的精神为两大研究主线,既分别阐释了小说的文本样式之美,叙事策略之美和政治理想之美,又阐释了它们之间浑然一体的相互关系。本文由六部分构成。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莫里森的人生经历,这些人生经历赋予了她对种族主义、黑人音乐、社区和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再次,通过回顾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引出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鉴于本文是跨学科研究,本章的首要任务是梳理黑人音乐在黑人文学中的应用。这一疏理为本文研究方向的可行性奠定了历史基础。接下来,本章通过详细阐述爵士乐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爵士乐形式与精神中蕴含的美美与共的精神,提出了本文的四个核心论点:一,美美与共是一种“多元”与“一体”平衡的理念;二,爵士乐的形式体现为爵士乐的即兴演奏会,呼唤-应答和即兴重复段;三,爵士乐的精神表现为反抗精神,自制精神和凝聚精神;四,爵士乐的形式与精神和美美与共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第二部分首先探讨了小说外在的文本样式所体现的爵士乐形式之美,这种美反映了美美与共的理念。第一节以爵士乐的即兴演奏会,呼唤-应答和即兴重复段为基础探讨了小说的章节和段落。第二节从重复和切分法探讨了小说语言的即兴重复段特征。小说文本样式所体现的爵士乐形式之美不仅展现了一场视觉与听觉并存的爵士乐盛宴,也为研究小说的内在叙事策略与政治主题铺平了道路。第三章聚焦小说内在叙事策略中体现的爵士乐形式之美。第一节从时序的即兴组合和时距的即兴组合这两个角度详述了叙事时间中体现的爵士乐即兴演奏会。第二节从叙事视角和叙事人物话语这两个角度展现了小说叙事交流中的呼唤-应答。这两节和其所属的每一部分,凭借各自的显著特征,继而形成合力,共同创造了具有马赛克情节和爵士乐节奏的叙事之美。这种叙事之美依然体现了美美与共的理念。第四章从爵士乐的反叛精神、自制精神和凝聚精神出发深入阐释了莫里森坚守的政治理想。在对整部小说详细考察的基础之上,本章论证了莫里森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并且发掘出构建美美与共和谐美国的三个必备要素——社会正义,非裔美国人的自我实现和团结的社区。结论是对上述四个章节的总结和升华。它指出这部小说不但通过自身的文本样式之美和叙事之美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崭新思路,而且其蕴含的政治理想之美对构建和谐世界有着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