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低流阻通道的组胺输运与微循环变化的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along88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的藤田六郎提出了经络的肌主因脉管外体液路径假说,80年代高野千石对其加以发展,指出脉管外体液分子流动的动力有脉管内外的静水压差、重力、肌肉运动力以及分子浓度扩散力等综合矢量.同一时期,中国的吴善令等根据其同位素示踪的结果,提出了"经脉实体"的概念,孟竟璧也提出经脉是"卫行脉外"的小分子实体通道.近年来,Tc<99m>、I<131>、<18>F-FDG、P<32>、I<125>-T4等示踪剂穴位注射后的观察表明,示踪剂的迁移轨迹呈线条状,其宽度、长度、形态、部位和走向比较稳定,与古典经脉线相符.此种轨迹可被机械压迫、切断一定范围的皮肤与皮下组织所阻断,针刺可促进核素的沿经扩散,提示经脉与皮下组织中液体的流动有密切关系.90年代,张维波根据生物流体力学原理论证了经脉通道是一种流体性约束的通道,其间的流阻较低.用自行研制的流阻测定仪观察到组织中的纵行分布的低流阻点,与循经低电阻点基本吻合,低流阻点之间组织液压波的传播特性较好,同位素可沿低流阻点之间迁移,从而发现了循经低流阻通道,验证了藤氏经络假说.进一步研究观察到,低流阻通道的宽度在2-5毫米,压力相对较低,组织液含量丰富,可运输葡萄糖和水分子,针刺可使循经线上的组织液量增多,流阻降低.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张维波建立了经络的循经低流阻通道学说.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与内容:1.迷走神经初级传入的结状神经节(NG)含SP能初级感觉神经元是否与胃有形态学联系及内脏感觉传入系统NAPDH阳性及Fos、SP和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在胃炎性痛
目的:运脾方是导师孙远岭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发的治疗儿童厌食症的有效方药,作为院内制剂已经在医院使用10年,功能健脾益气,运脾消食,观察应用于营养缺乏性亚健康儿童疗效同
目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 SSS)是引起症状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随着现代科技及经济的提高,其发现率及诊治率相应提高;目前主要治疗手段有药物及起搏器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