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的藤田六郎提出了经络的肌主因脉管外体液路径假说,80年代高野千石对其加以发展,指出脉管外体液分子流动的动力有脉管内外的静水压差、重力、肌肉运动力以及分子浓度扩散力等综合矢量.同一时期,中国的吴善令等根据其同位素示踪的结果,提出了"经脉实体"的概念,孟竟璧也提出经脉是"卫行脉外"的小分子实体通道.近年来,Tc<99m>、I<131>、<18>F-FDG、P<32>、I<125>-T4等示踪剂穴位注射后的观察表明,示踪剂的迁移轨迹呈线条状,其宽度、长度、形态、部位和走向比较稳定,与古典经脉线相符.此种轨迹可被机械压迫、切断一定范围的皮肤与皮下组织所阻断,针刺可促进核素的沿经扩散,提示经脉与皮下组织中液体的流动有密切关系.90年代,张维波根据生物流体力学原理论证了经脉通道是一种流体性约束的通道,其间的流阻较低.用自行研制的流阻测定仪观察到组织中的纵行分布的低流阻点,与循经低电阻点基本吻合,低流阻点之间组织液压波的传播特性较好,同位素可沿低流阻点之间迁移,从而发现了循经低流阻通道,验证了藤氏经络假说.进一步研究观察到,低流阻通道的宽度在2-5毫米,压力相对较低,组织液含量丰富,可运输葡萄糖和水分子,针刺可使循经线上的组织液量增多,流阻降低.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张维波建立了经络的循经低流阻通道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