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周秦至汉代一千年间,记事简要的列国《春秋》《秦记》和汉代内容详实的著纪是编年体史学发展的主流。这些作品随时编修,无统一体例,直可谓记注式史学。《左传》体例驳杂,没能建立编年体的规模,最初是凭藉以事解经的著述旨趣得到学者重视。本文以汉代编年体史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汉代政治和社会面貌作整体性的把握,探讨汉代编年体史学的发展脉络、基本形态和史学地位。第一章讨论汉代修史制度的变革与注记兴废。太史令本掌文史星历,史官与天官合一。两汉之际,校书活动的兴盛推动了史书撰述群体的转移,明帝遂使班固等学者以别职知史务,将刘向以来续撰《史记》的模式制度化。朝廷一举变革了古代史官运作制度和国史著述体例。这推动了国史修撰的完善和史学的发展,但间断修史的特性也导致注记废止不修的局面,直至献帝侍臣撰《献帝起居注》,才延续了注记纪事的传统。第二章阐释帝纪撰述与《春秋》正法的异化。司马迁效法《春秋》义例作《史记》,其中本纪是以帝王为中心的人物叙事,其文则“因事断章”,不拘常格。《汉书》十二纪是以帝王为线索历叙古今沿革的编年体大事记,在编纂上取法《春秋》编年体例,重视属辞比事,笔法却追求直叙其事,继承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班固吸收《史记》本纪与《春秋》的长处,使其确立的帝纪义例成为后世学者创作纪传体史书的楷则。第三章论述汉代新编年体史学之演进。后汉时期古文经学兴起,学者断代意识逐渐明确,由此产生早期的新编年体史书。荀悦吸收纪传体史书的优点,依《春秋》经传体例约撰《汉纪》,完成了编年体撰述化的史学进程。全书采用传以释纪、通比其事的叙事方式,多方位展现汉朝的社会面貌和历史进程;引政论入史,加深了史学与政治的联系。经过西晋以后学者的著述实践,《汉纪》开创的史学体系最终成为编年史撰述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