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低润滑介质的粘度有助于减小全膜润滑条件下的粘性耗散,但是会增加动压润滑薄膜破裂的风险。因此,在低粘度介质润滑条件下,更多的峰峰接触可能发生,且接触强度更高,从而导致更严重的边界磨损。润滑介质本身或者添加剂往往会在摩擦界面形成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边界吸附层(不同于体相的类固体薄膜),帮助减小峰峰接触强度,甚至阻止局部的峰峰接触。吸附层的结构特性(如厚度、可压缩性、吸附/组装强度等)决定其承载能力。本文以聚萘磺酸盐(poly(naphthalene sulfonate),PNS)、聚醚接枝聚羧酸盐(poly(carboxylate ether),PCE)和挂式四氢双环戊二烯(JP-10,C10H16)三种工业上重要的摩擦学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低粘度介质及界面改性条件下的边界吸附与边界摩擦行为。为了揭示阳离子价位(单价K+vs二价Ca2+)和Ca2+离子浓度对PNS边界吸附层结构和吸附层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分别在0.1 M K2SO4、0.1 M Ca(NO3)2和5 mM Ca(NO3)2背景溶液中研究了PNS在云母表面的边界吸附行为。研究发现:二价的Ca2+离子比单价的K+离子具有更强的能力组装PNS发展多层吸附;Ca2+离子能桥接PNS吸附层,而K+离子不能;增加Ca2+离子浓度能有效促进更多的PNS分子组装更厚的吸附层,但不改变吸附层之间的桥接强度。为了揭示分子结构对PCE吸附层结构的影响以及实验地显示Ca2+离子桥接机理,分别在0.1 M K2SO4和0.1 M K2SO4+饱和Ca(OH)2背景溶液中研究了多种分子结构相似但具体分子结构参数不同的PCE在云母表面的边界吸附行为;为了模拟实际胶体悬浮液系统条件,以二氧化硅作基底表面,在0.1 M K2SO4+饱和Ca(OH)2的近胶体悬浮液中研究了PCE的边界吸附行为。研究发现:分子结构参数影响PCE的吸附性;PCE在高钙水溶液中不吸附于负电的云母或者二氧化硅表面。根据分子结构特性,分析了JP-10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机理和吸附形态;为了揭示JP-10吸附对摩擦行为的影响,在载荷1.5 GPa/3.8 N、滑动速度100 mm/s(时间7200 s)的测试条件下,比较了大气、室温环境中干摩擦、去离子水、JP-10和专业4050航空润滑油润滑条件下M50钢相对Si3N4球滑动的边界摩擦行为;为了探索JP-10边界吸附层的承载特性,恒定滑动速度100 mm/s,在0.7–2.3 GPa/0.39–13.8 N的载荷条件下,比较了去离子水、JP-10和4050油润滑条件下M50钢相对Si3N4球滑动的边界摩擦行为;为了探索JP-10的动压润滑能力,恒定载荷1.5 GPa/3.8 N,在10–2500 mm/s的滑动速度范围内,比较了去离子水、JP-10和4050油润滑条件下M50钢相对Si3N4球滑动的摩擦行为。研究发现:JP-10具有一定的边界和动压润滑能力,但显著弱于专业润滑油。为了探索JP-10介质中金属/陶瓷摩擦副的表面摩擦学改性方法,分别在M50钢表面沉积银膜、合金化银膜、注氮、沉积TiAlN涂层和合金化Ta涂层,然后在JP-10介质中测试了这些改性表面在一系列载荷条件下相对Si3N4球滑动的边界摩擦磨损性能。研究发现:相比原始表面,硬质的改性表面在JP-10介质中展现了显著改善的边界摩擦和磨损特性。本文的研究工作揭示了低粘度介质条件下PNS、PCE和JP-10分别与特定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吸附层结构特性以及吸附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其分子结构设计与优化以及相关表面摩擦学设计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基于定制的摩擦学表面边界吸附层/薄膜提供了亚纳米级精度(原子/分子水平)的表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