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查5-6岁幼儿助人行为的认知特点。被试为武汉市两所幼儿园随机抽取的60名幼儿(年龄范围5.17~6.17岁)。运用访谈法和实验法探究幼儿对助人行为的概念认知、动机认知、情境认知和幼儿的认知特点与实际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采用描述统计方法考查了5-6岁幼儿助人行为的认知特点,运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来分析其性别和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判定认知和行为的一致性。结果表明:1.幼儿对助人概念的认知包括帮助他人走出困境,如搀扶弱者、安慰哭泣者,协助他人完成工作,如做家务、帮同伴捡东西,为他人带来福祉,如帮长辈捶背、公交车上让座;在幼儿参与的与助人行为相关的人际互动中,家人和小伙伴是幼儿最熟悉的同伴;幼儿认识到有施助、被助、互助等不同的助人方式,对于年老者和年幼者,幼儿倾向于做施助者,对于父母和同伴,幼儿与他们互助的几率更大;多数幼儿认为帮助他人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尤其是以利他为动机的幼儿。2.幼儿对助人动机的认知包括自我增强型、自我中心型、互惠型、移情-利他型、朋友型、服从权威型和社会责任型,这其中既有从自身利益考虑的,也有纯粹利他的,与之前的研究结论相比,本研究中幼儿的助人动机表现出更多的丰富性和利他性。3.事件中的责任、与被助者亲密关系和事件的紧急程度是幼儿在做出助人决策时会考虑的情境因素。83.3%的幼儿在助人时会进行责任判定,优先帮助因个人不可控原因而陷入困境的人,女性幼儿比男性幼儿的责任判定倾向更强。66.7%的幼儿优先帮助自己的朋友,90%的幼儿优先帮助情况更为紧急的求助者,男性幼儿在这一倾向中表现得更为明显。4.幼儿对助人行为的认知和实际助人行为发展不一致,认知的发展优于助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