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经济增长取得令世人瞩目成绩的同时,隐含在GDP数字增长中的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问题也日益尖锐,“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注定难以为继,并给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阻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创新驱动中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和谐社会构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在此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开征,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及治理领域,始有体系完备且保障有力的针对性法律机制。然而,环境税在实现其环保功能的同时,能否激励区域间的技术创新水平,从而实现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双赢?这构成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基本研究框架设计如下:首先,对环境税影响技术创新的理论进行分析,通过梳理环境税、技术创新及两者之间关系研究的理论发展脉络,进一步引出环境税作用于区域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的实证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其次,对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和技术创新的现状进行分析,详细介绍环境税费制度改革及政策演变的发展历程,总结环境税治理的实施效果,并讨论我国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针对性研究分析提供直观的事实性描述。再次,在实证部分,本文以排污费征收标准变动为视角,基于我国2003—2015年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准自然实验的双重差分方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环境税政策规制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成效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研究发现:(1)排污费制度作为政府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其征收标准的提高显著促进了以发明专利申请量为标志的区域技术创新,这一结论这为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如何激励区域间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理论和经验支撑。(2)以排污费为代表的环境税治理政策对区域间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具体而言,环境税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要以城市、企业和地区为前提。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排污费政策推动地区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加大政府科技扶持力度、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及建设完善环境执法的制度环境等渠道实现。(3)考虑环境治理及污染转移的跨区域流动特征,本文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环境税规制对相邻地区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估计结果显示,在空间效应分解后,由于受到排污费征收标准提高的影响,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总效应为正但统计不显著,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后,环境税治理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将因污染就近转移而大打折扣。《环境保护税法》的施行赋予了环境税费政策税收刚性与法律权威,使其更具约束力。然而,作为由排污费“税负平移”而来的环境税仍面临许多问题。在公众寻求“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当下,如何实现政府有效环境治理的同时并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本文最后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政府应在现有征税基础上逐步扩大环境税的征收范围,同时从税率水平、覆盖范围和计税标准等方面不断地完善环境税税制,充分保障环境税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异质性在环境税政策实施中发挥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环境税政策,并不断完善促进技术创新的配套机制。(3)地方政府之间应加强有关政策制定的合作,共同商讨排污征收的标准,协同加强地区间的环境保护;另外,中央政府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规范政府之间竞争行为,防止污染企业为了逃避较高标准的环境税而出现污染产出的区域间逃逸行为,进而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转变地区间经济发展结构,进而实现创新驱动绿色经济发展转型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