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隶属于肠道功能性疾病的一种,其症候群主要包含腹痛、腹胀及其他腹部不适感,排便频次不规律,大便性状异常,无特异发作规律,或持续发病或间断发病等。除了症候群中的疾病特点,发病诱因多样、身心同病,无明确相关的器质性病变机制也是其特点之一。目前,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分型中以腹泻型(IBS-D)最为多见,流行病学研究报道腹泻型所占比例高达74%,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类型,其次是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IBS-C、IBS-A)及未定型。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病灶的认知因病理机制未清而争论颇多,但学界普遍认可本病不仅限于结肠病位,小肠、胃、食管等消化器官及具有分泌功能的消化腺等在功能上形成的密切联系网共同参与病理机制及功能紊乱,为消化及相关科室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及诱发因素囊括了人格特性、精神心理状态、饮食习惯、感染、家族遗传等多个方面,病变上至中枢神经系统的紊乱下至局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异常调节。正因此机制不明,西医西药的治疗靶点不清,缺乏特效药物。现临床对肠易激综合征多以对症处理为主,适当配合心理疏导及抗焦虑等治疗,其疗效仍亟待提高。中医药虽至今无“肠易激综合征”病名,但对相似症候群的论述颇多并有着深厚的临床价值。中医病名中“泄泻”就同症候群的主要表现极为相似,且历代医家对“泄泻”的研究颇为丰富。临床文献多有报道,针灸、推拿为主要治疗手段参与到肠易激综合征的防治中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疗效确切。但是研究文献的质量并不乐观,主要问题存在于随机方法描述不清,隐藏机制不严密,样本量偏少,手法操作描述不清,还有纳入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散乱不统一等,因此影响了推拿及针灸作为经过严格证据证明过的临床治疗手段的推广普及。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索摩腹法对于提高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的价值,将推拿手法中最常用的摩腹法结合针刺是否能在改善腹泻症状、减少负面精神情绪、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都较优于单纯针刺疗法。另一方面,摩腹法简单有效,易于使用,不局限于场地和耗材等,自身亦可给自己做手法,故假如摩腹法的临床疗效较佳,就会有更广泛的推广价值。方法:受试者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广东省公安厅门诊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烈东门诊部等处的患者,以及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开招募的在校大学生患者。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纳入符合实验标准的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并随机分成摩腹组(摩腹法结合针刺)、针刺组(单纯针刺)。第一周和第二周每周需要治疗5天,间隔休息2天,针刺每天1次,摩腹每天2次,第三、四周每周治疗3天,隔天1次,休息两天后进行下一周治疗,整个疗程共治疗16次。研究全程共九周,包括基线期一周,治疗期四周和治疗结束后随访四周。指标观察在实验开始时、第四周、第八周分别进行评定。实验选用临床综合疗效评分、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等作为衡量指标,观察摩腹组同针刺组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影响。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年龄、性别、病程及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的评定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可见组间均衡性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2.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依据对“腹痛、腹胀、肠鸣、排便频次及大便性状改变”等评分,得出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摩腹组治愈5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针刺组治愈3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摩腹组与针刺组的综合疗效采用秩和检验,P<0.05,说明摩腹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组。3.对于焦虑自评量表的评分,治疗前后及随访一个月后组内比较显示:摩腹组在三个时间点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摩腹组的治疗无效,没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状态。4.对于抑郁自评量表的评分分析,治疗前后及随访一个月后组内比较显示:摩腹组在三个时间点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刺组的治疗无效,没能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状态。5.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摩腹组治疗过程中,2名受试者在接受完摩腹法治疗后,受术部位脐周体表部位有时会出现皮肤潮红、肠鸣音活跃伴有呃逆连连,但患者未诉不适,在手法操作完0.5到2小时后症状自行缓解,未伴随其他特殊症状。初步推断,2名患者脐周出现潮红伴呃逆症状可能与摩腹法刺激脐周穴位,调畅胃肠气机,消解郁滞,行气活血的效果有关。结论:临床研究结果提示,以摩腹法结合针刺的摩腹组能明显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尤其是大便性状、腹痛、腹部不适感和排便频率的改善等,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且从综合疗效上观察摩腹组显著优于针刺组。但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心理状态的调节尚不明朗,依据本次实验在治疗前、后及一个月后随访的情况,抑郁和焦虑的情绪状态并未见显著改善。这可能与本次实验在取穴上未倾向于调节情志,摩法的施术部位上仅侧重于全腹部,并未在主镇静安神的头颈部和主肝胆疏泄的胁肋部进行手法干预有关。总之,摩腹法结合针刺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上有推广应用的价值,更细致、全面的影响效果及治疗手段改进,需要后续更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