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安忆的小说作品研究者很多,相比之下,对王安忆的小说理论研究的人却很少。本论文意在填补此空白,论文主要围绕王安忆的小说理论进行了研究论述。 首先,王安忆关于小说的“四不要”原则的提出:“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不要材料太多;不要语言的风格化;不要独特性”。这“四个不要”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惊世骇俗,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小说理论,冲击了恩格斯早在19世纪就提出的关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的理论,拒绝了传统的大众审美习惯。当然,这种理论的提出是相当冒险的。她的读者将不能不经受审美趣味上的考验。 其次,关于小说创作“纪实”与“虚构”理论的提出。王安忆认为,“纪实”与“虚构”之间有一种逻辑力量,小说凭借这种逻辑力量,可以创造一个新世界,甚至可以创造出历史来。王安忆这个理论的提出无形中拔高了小说的地位。这是自梁启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高了小说的文体地位之后,王安忆又一次从小说的技术上拔高了小说的地位,使小说的创作方式成为了凌驾于所有构造世界的方式之上,这是王安忆对小说本质的一种觉悟。 第三,关于王安忆建构“心灵世界”的小说叙事美学理念,这是王安忆一反传统的小说定义,重新给小说下定义,将小说定义为“心灵世界”的表现。王安忆认为小说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是作家个人的心灵世界,它由作家独立创造,是一个人的心灵景象。 在这一部分里,我还论述了王安忆的“小说鉴赏论”。既然小说是作家独特的“心灵世界”,而构筑“心灵世界”的现实世界是非常复杂的,那么作为一个创作者,在其创作过程中又要倾注自己的复杂的强烈的感情,这样,读者在阅读时就有可能找不到作品的中心精神,陷在一些细枝末节中,给作品造成误解。王安忆独具慧眼,创造了一种精彩的方法:找一扇主要的门。给读者赏析作品打开了一条思路,找到了阅读的捷径。同时,作品的这扇主门也是批评者手中的衡量尺度之一,现代文论与文学批评的发展,虽令一部作品具有了多种阐释的可能性,但就文学内部而言,能够走遍整部作品,达到全面深刻理解的“门”,往往只有一扇,那就是潜藏在作品内部的作家的主观精神,可以说正是这种强有力的主观精神价值立场,才使作品具有了灵魂深度。 第四,关于王安忆的女性创作观。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的王安忆,相比一个男 性作家,她更关注女性创作。她认为,女人比男人更善于体验自己的心情感受, 也更重视自己的心情感受,所以,女人的个人意识要比男性更强。文学创作,其 初衷就是情感的需要,这样,女人和文学从一开始就是天然一致的,女人更接近 文学,更有利于创作。女性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在处理题材中,总会与自己的重 重情感联系在一起,天生地从自我出发,淋漓尽致地表达个人的一切,使得她们 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各不相同的人生观。 第五,王安忆小说理论在其创作中的体现。王安忆是一个作家,她的小说理 论是她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感悟出来的,因此,她的独特的理论在她的作品中基本 上都能得到印证。这一部分我主要通过对王安忆的小说创作的演变进行梳理,山 此可以看出她的小说创作是如何演示她的小说理论的。以90年代初的《叔叔的故 事》为代表,王安忆的小说有了质的飞跃,王安忆关于小说创作“四不要”原则 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她对《叔叔的故事》写作构想的经验总结。《伤心太平洋》与 《纪实与虚构 })两部小说凝结着王安忆探索小说理论的最新成果,再次显示了五 安忆的创作特征以及小说意识的独创,完成了王安忆小说观的升华。 总之,王安忆是一个独特的小说作家,又是一个独特的小说理论批评者,对 王安忆的创作和理论要作出准确的评价是相当不容易的,她的变化实在太大,她 总是在不断超越,不断否定,新时期文学发展到今,任何一种思潮都不能解释她, 她只能属于独特。